于正”50部仅4部扑街”引争议:一场关于”爆款标准”的全民辩论

7月19日上午,一条”拍了近50部剧,扑街的只有4部”的消息在微博热搜炸开。发信人是近年来因”黑红也是红”策略频繁引发讨论的编剧兼制片人于正。这条看似”凡尔赛”的自我辩护,本意或许是回应近期对其新剧市场表现的质疑,却意外点燃了全网关于”影视行业扑街标准”的大讨论。

从”数据漂亮”到”观众不买账”:统计口径的罗生门

在于正的叙事里,这4部”扑街剧”各有苦衷:有的是因”人情债”接的项目,剧本未全程把控;有的是演员突发负面新闻拖累;还有的是政策调整等不可抗力。”比如去年那部古偶,开机前主演突然被曝税务问题,项目中途夭折,能算扑吗?”他在直播中轻描淡写地解释,末了还补一句:”《玉楼春》当时平台给的评级是S级,播出期间热度稳居骨朵前三,怎么不算成功?”

但这样的解释在网友看来格外刺眼。有观众翻出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于正参与制作的《春闺梦里人》《云棠春宴》《月昭记》三部剧,豆瓣评分最高5.3,最低4.8;腾讯视频显示,《云棠春宴》播放量未进年度古偶前50,爱奇艺的《月昭记》广告招商完成度不足预期目标的60%。”按行业标准,招商未达标、豆瓣低于5分、播放量跌出平台前30,哪条不是扑街?”有网友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于正团队的”扑街率”已高达75%,与他”50部仅4部”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

爆款含金量:从”现象级”到”套路化”的落差

于正的底气,或许来自其早期创造的”爆款神话”。《宫锁心玉》开启清宫剧热潮,《美人心计》重新定义古装女性成长叙事,《延禧攻略》以”爽文模式”席卷全网,《墨雨云间》则被视作其转型之作。这些作品不仅收视率破纪录,更推动了行业创作风向——比如”大女主”人设的流行、”高甜高虐”节奏的普及。

但近年来的作品,却被业内评价为”吃老本”。《周生如故》虽捧红了白鹿,但剧本被指”换汤不换药”;《长月烬明》的”仙侠虐恋”套路,与三年前的《苍兰诀》高度相似。有编剧透露:”于正现在的项目,基本是’爆款公式’的复制粘贴:找流量小花+强戏剧冲突+狗血反转,观众一开始觉得新鲜,看多了自然审美疲劳。”

更扎心的是,当网友追问”具体哪4部扑了”时,于正始终未正面回应。有业内人士调侃:”如果把’平台满意’算作成功标准,那每年影视行业80%的剧都能算爆款;可观众用遥控器投票的结果,才是真正的市场晴雨表。”

行业撕裂:平台、观众与制作方的”罗生门”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影视行业评价体系的分歧。平台方看重的是招商数据、会员拉新率,只要广告商买单、用户留存达标,就算”成功”;观众关注的是口碑、演技与内容创新,”剧情注水””人设崩塌”的剧再赚钱,也会被骂”扑街”;而制作方(尤其是制片人)往往倾向于”选择性统计”——把资源倾斜的项目算成功,把客观因素导致的失败归为”不可抗力”。

于正的”50部仅4部”,正是这种分歧的缩影。在他的逻辑里,只要平台给足资源、播出期间没出现原则性负面,就算”没扑”;但在观众眼中,那些”播完即忘””豆瓣四分”的剧,早已被归入”扑街”行列。正如一位资深娱评人所说:”当制片人开始用’平台满意度’代替’观众满意度’作为成功标准,或许恰恰说明,行业离’内容为王’的初心越来越远了。”

截至发稿,于正的微博下仍有近10万条评论。有人调侃”建议于老板开个扑街剧研讨会,教教大家怎么把四分剧吹成爆款”,也有人担忧”如果连扑街都要选择性统计,那观众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真正的好剧?”这场由”扑街数量”引发的争论,或许最终会不了了之,但它撕开的行业伤疤——关于创作初心、评价标准与市场规律的矛盾,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