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晚,当《歌手2025》第十期的舞台灯光亮起时,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并未想到,这场本以“音乐竞技”为核心的晚会,最终会因两位实力派歌手的表现,掀起比往期更猛烈的舆论风暴。一边是补位歌手A-Lin黄丽玲以一首《失恋无罪》强势登顶,用岁月沉淀的嗓音证明“天后级”绝非虚名;另一边则是“技术流”标杆林志炫带着《太难唱了》返场,却在收获高排名的同时,被骂“太难听”——这场关于“音乐本质”与“舞台呈现”的争议,让本就因豆瓣4.1分陷入口碑危机的节目,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A-Lin补位即封神:用“时光的共鸣”征服观众
当A-Lin的歌声在舞台上响起时,许多观众的记忆被瞬间拉回2015年《我是歌手》第三季。那时的她,以《给我一个理由忘记》《爱上你等于爱上寂寞》等作品连续四次斩获单期亚军,最终闯入总决赛,用极具故事感的嗓音和细腻的情感处理,成为观众心中“催泪歌后”的代名词。时隔十年,以补位身份回归的A-Lin,用《失恋无罪》完成了一场教科书级的舞台演绎。
这首歌的原版本就以“克制的悲伤”见长,但A-Lin的改编却在保留原有情感内核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强烈的个人印记。她的嗓音中没有刻意的炫技,却在高音处带着岁月沉淀的颗粒感,副歌部分的情感递进如潮水般层层漫过听众的心脏——当她唱到“我一个人 就有完美生活”时,眼尾微微泛红却强撑着微笑的模样,让现场观众自发响起掌声,社交媒体上#ALin秒了#的话题更是一度登顶微博热搜第一。
乐评人耳帝在社交平台点评道:“A-Lin的强大在于,她从不在‘炫技’与‘共情’间做选择题。这首《失恋无罪》里,你能听见她对音乐本质的敬畏——当技术成为服务的工具,歌手便真正与听众站在了同一片情绪的海里。”这样的评价,或许正是A-Lin能在本期突围的关键:在《歌手》这类“竞技性”极强的舞台上,她用“真诚”打破了“技巧至上”的惯性思维。
林志炫《太难唱了》引争议:“技术天花板”为何屡陷“难听”争议?
与A-Lin的“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志炫的“险”。这位曾被奉为“华语乐坛技术天花板”的歌手,自参加《歌手2025》以来便风波不断:第二期以实验性改编的《悟空》和被批“缺乏新意”的《秋意浓》爆冷淘汰;本期虽以复活身份回归,挑战彭佳慧的《太难唱了》,却再度因“难听”引发群嘲——尽管最终排名未公布具体名次(原文未明确),但从“冲榜成功”的表述推测,他的排名并不算低,这更让观众直呼“难以接受”。
争议的核心,集中在林志炫对歌曲的“颠覆性改编”。原版《太难唱了》是一首以“真实感”取胜的作品,彭佳慧的演绎带着生活里的烟火气,歌词里“高音上不去 低音下不来”的调侃,传递的是普通人对唱歌的真诚热爱。但林志炫的版本却加入了京剧念白、爵士唱腔与肢体表演的“大杂烩”:副歌部分突然降调处理,原本清亮的嗓音被刻意压出“沙哑感”;间奏时模仿戏曲的甩袖动作,与歌曲本身的叙事节奏严重脱节;最被诟病的是,他在演唱时过度强调“表情管理”,皱眉、挑眉等夸张表情频繁出现,反而削弱了声音本身的感染力。
网友@音乐观察者直言:“这不是创新,是‘乱改’。林志炫的技术没问题,但他似乎忘了,听众来听歌,首先是为了感受情绪,不是来看‘表演秀’。”乐评人@三石一声更犀利指出:“当气息控制的‘调线’变成刻意炫技的工具,当副歌的降调处理脱离歌曲情感逻辑,当京剧念白与爵士唱腔强行拼接,这场表演早已异化为‘技术堆砌’的闹剧。林志炫曾说‘跟着直觉走’,但作为专业歌手,直觉不该是对音乐本质的背离。”
事实上,这并非林志炫首次因“改编”引发争议。从早期《我是歌手》里“ONE take”式的极致演绎,到如今“实验性”风格的尝试,他的转变被部分观众解读为“求新求变的焦虑”。但问题在于,当“求新”突破了音乐的基本逻辑,当“个性”掩盖了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所谓的“艺术追求”反而成了“自我感动”。
其他歌手表现:单依纯回归温柔,GAI周延暂别引唏嘘
除了两位焦点人物,本期其他歌手的表现也各有亮点。00后实力唱将单依纯选择回归“温柔路线”,重新诠释孙燕姿的《开始懂了》。相较于原版的青涩,经历过娱乐圈打磨的单依纯,用更成熟的声线演绎着“成长中的释然”——当她唱到“我知道 偶尔珉伤 会让你更坚强”时,稳定的气息与细腻的情感处理,让观众看到了“新生代”歌手的潜力。
而GAI周延则以“民谣+说唱”的融合风格挑战《故湘,风》,试图用江湖气与人文性的碰撞擦出新火花。可惜,或许是风格适配度不足,他的演绎未能打动多数观众,最终排名第七,暂别舞台。有观众留言:“GAI的说唱很有力量,但民谣部分的处理稍显生硬,要是能找到更自然的融合方式,或许结果会不同。”
其余歌手中,艾莉西亚·伊芙琳、李佳薇、陈楚生、米奇·盖顿分列第二至第五位。其中,艾莉西亚的英文歌演绎保持了高水准,李佳薇的高音依然“稳如CD”,陈楚生的民谣则带着温暖的治愈感,米奇·盖顿的外文歌发音虽被挑刺,但舞台表现力可圈可点。而下周,胡海泉将以揭榜歌手回归的消息,也让观众对下一期充满期待——“海泉老师的综艺感和音乐功底都不差,不知道他能否为节目注入新的活力?”
豆瓣4.1分背后:《歌手2025》的“信任危机”该如何破局?
从第一期开播至今,《歌手2025》的豆瓣评分始终在4分上下徘徊,最新的4.1分更是创下该系列历史新低。观众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节目过度追求“话题性”,导致部分歌手为博关注而放弃音乐本质;二是赛制公平性存疑——林志炫的复活、部分歌手的高排名,都被质疑“暗箱操作”。
但平心而论,节目并非全是“槽点”。A-Lin的舞台证明,真正的实力依然能征服观众;单依纯、陈楚生等中生代、新生代歌手的表现,也为节目注入了新鲜血液。问题的关键在于,节目组是否能在“竞技性”与“音乐性”之间找到平衡?是否能让歌手更专注于作品本身,而非过度迎合镜头或制造争议?
回到林志炫的争议,或许他的“实验性”初衷值得肯定——在音乐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尝试突破舒适区本是好事。但“创新”不等于“乱改”,技术最终要服务于情感,个性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正如网友@音乐爱好者小夏所说:“我们不排斥歌手创新,但希望他们的‘新’能让听众‘听懂’‘共情’,而不是让我们‘听不懂’‘不想听’。”
《歌手》系列的魅力,从来不是靠“撕逼”“炒作”维持的热度,而是靠歌手用歌声传递的力量,靠观众与音乐之间的共鸣。当《歌手2025》陷入“4.1分”的争议时,或许节目组更该思考的不是“如何挽回口碑”,而是“如何回到音乐本身”——毕竟,观众想看的,从来不是“太难听的表演”,而是“太好听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