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三坊七巷的茉莉花香中,在杭州西湖龙井的氤氲茶香里,在广州岭南街巷的烟火气息间,一场关于城市文旅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美好中国城市行》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文旅消费的新图景——穿汉服旅拍的年轻人、专注炒茶的非遗传承人、表演侗族大歌的当地演员,共同编织着一幅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画面。

文旅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曾几何时,”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观光式旅游占据主流,而今游客更渴望获得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79岁的苗绣传承人潘玉珍手中的针线,广东醒狮传承人卢浩生脚下的梅花桩,西湖绸伞传承人宋志明指尖的绸面,这些非遗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生活方式。这种转变背后,是消费升级与文化自信双重作用的结果,文旅消费从”看热闹”转向了”品门道”。
城市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文旅融合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动能,三坊七巷的古建筑群因美食体验和变装旅拍而焕发新生,广州滑板公园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西湖龙井的茶香里飘荡着科技创新的气息。这些案例表明,当文化资源被创造性转化,城市就能突破同质化发展困境,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文旅产业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非遗传承在文旅融合中找到了新出路。”沉睡中吸取力量,觉醒时威震四方”的醒狮精神,不仅激励着舞狮人,也感染着每一位观众。《美好中国城市行》通过镜头语言,让非遗技艺从”遗产”变为”活产”,从”技艺”升华为”精神”。非遗传承不再只是保护的问题,更是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当非遗成为游客可参与、可体验的内容时,传承便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文旅融合的经济效应正在显现。228万次网友互动、5亿人次全网浏览量的背后,是文旅消费对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强劲拉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融合创造了大量新型就业岗位——旅拍策划师、非遗体验导师、文化解说员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文旅产业不再只是经济的配角,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企业参与为文旅融合注入了新活力。华彬快消品集团的深度合作,展现了”内容+品牌”模式的潜力。这种合作不仅为节目提供了资金支持,更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品牌价值的双赢。企业的市场化视角,帮助文旅产品更好地对接消费者需求,推动产业走向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文旅融合仍有巨大发展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游客”穿越”历史场景,区块链技术能够为非遗作品提供版权保护,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精准把握游客偏好。当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文旅产业将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美好中国城市行》所展现的,不仅是一档节目的成功,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这个时代里,城市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成为承载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的有机体;旅游不再只是空间移动,而成为文化体验与自我实现的方式;非遗不再面临传承困境,而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文旅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当镜头掠过肇兴侗寨的篝火晚会,照映在游客与非遗传人共同绽放的笑脸上,我们看到了文旅融合最动人的模样——它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这或许就是《美好中国城市行》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当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城市就能成为人人向往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