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6 日,上海世博展览馆内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的联合展台(H2-D516)前人头攒动。这个约 100 平方米的空间里,智行鸿宇的人形机器人正对着观众比心,像航科技的无介质全息影像在半空流转,数据港的算力平台屏幕闪烁着实时数据流 ——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幅微缩的 “都市型数字经济创新生态图”。作为连续八年参与 WAIC 的 “老兵”,市北高新今年首次以园区整体形象亮相,用 “企业组团代言生态” 的方式,交出了一份 “有限空间、无限创新” 的答卷。

现场直击:百平米展台里的科技盛宴
步入展台,最先抓住眼球的是智行鸿宇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这个 6 月底刚入驻市北高新聚能湾孵化器的 “新成员”,正用流畅的语音交互回应观众提问,抬手比心的瞬间,引发围观人群的阵阵欢呼。“它不仅能做动作,还能识别情绪。”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机器人搭载的情感计算模型,能通过语调、表情判断观众状态,调整互动方式 —— 这种 “情绪价值” 的注入,让冰冷的机械拥有了温度。
展台另一侧,智昌科技的 “柔性制造具身智能机器人” 前围满了专业观众。机械臂末端的传感器像 “指尖神经” 般灵敏,抓起轻薄的电路板时稳如磐石,切换到拧动微型螺丝的工序时,又展现出毫米级的精准。“它能自主识别 300 多种工件,自动切换工艺参数。” 工程师演示着机器人如何在 3 秒内完成从 “搬运” 到 “装配” 的模式转换,让围观的制造业从业者频频点头 —— 这正是工业智能化的核心突破:从 “重复劳动” 到 “自主决策”。
像航科技的无介质全息技术则让观众体验了 “虚实交融” 的奇妙。抬手在空中一划,三维影像里的机器人关节拆解图便随之旋转;对着空气说话,全息导览机器人就会讲解市北高新的产业图谱。“没有任何物理载体,靠的是光场重构技术。” 负责人笑着展示技术如何融入园区导览系统,“以后访客不用带手册,空中就能看全产业链布局。”
颜途科技的 “谷小豆” 手办藏着技术巧思。这个萌态可掬的形象,是用 AI 视觉建模 + 高速 3D 打印技术一体成型的,复合材料的触感既像陶瓷又似橡胶。“把‘数通链谷’的文化符号,用尖端技术具象化。” 设计师说,这件作品背后是能实现 “设计 – 打印 – 质检” 全流程自动化的生产线,已吸引多家文创企业合作。
合合信息的 “Omnifix Filter” 演示区前,白领们正排队体验。用手机扫描褶皱的文件,生成式 AI 瞬间将其修复成清晰文档,连褪色的手写笔记都能精准识别。“我们的技术已融入园区企业的日常办公。” 工作人员展示着与数据港合作的案例 —— 通过算力平台,这项技术能同时处理上万份文档,效率提升 80%。
这些分散的技术亮点,实则是园区生态的有机组成:人形机器人的算力来自数据港,全息技术的算法优化有合合信息支持,柔性制造机器人的传感器校准依赖颜途科技的 3D 检测 —— 百平米展台里,“云数智链” 的产业关联清晰可见。

深度解码:都市核心区的 “创新密度” 密码
“从单独企业参展到园区整体亮相,不是形式变化,是战略升级。” 市北高新负责人的话点出了此次参展的深意。作为静安区核心区的园区,物理空间有限 —— 总规划面积仅 3.13 平方公里,却聚集了 4000 余家企业,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超 60%。如何在 “寸土寸金” 中实现 “拔节生长”?答案藏在 “生态协同” 四个字里。
早在 2024 年,园区就启动 “市北国际首席推荐官” 制度,让数据港、合合信息等龙头企业负责人成为 “招商大使”。“不是靠政策优惠,是靠场景共享。” 负责人举例,智行鸿宇入驻时,园区立刻对接了像航科技的全息交互技术,让机器人快速拥有 “视觉交互” 能力;智昌科技的柔性制造技术,刚落地就接到了园区内汽车电子企业的订单 —— 这种 “企业间的化学反应”,比任何招商话术都有效。
此次参展的企业,恰是 “生态共振” 的缩影:数据港的算力平台为 AI 企业提供底层支撑,合合信息的智能识别技术优化工业机器人的视觉系统,像航科技的全息技术丰富机器人的交互方式。“我们梳理出‘云数智链’上下游企业 30 余家,形成了从‘基础算力’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链条。” 招商中心的工作人员展示着动态更新的产业图谱,“企业进来不是单打独斗,是加入一个能互相‘喂料’的生态。”
这种生态的 “高黏性”,体现在全流程服务里。从 WAIC 展台的对接,到落地后的厂房改造、政策申报,再到聚能湾孵化器的技术打磨,园区形成了 “参展 – 对接 – 落地 – 孵化” 的闭环。“去年有家 AI 视觉企业,在展台上接到了订单,今年已成为规上企业。” 负责人说,这正是 “场景招商” 的核心:用现成的产业链资源,让技术快速变现。
生态共振:从展台到全城的创新网络
市北高新的创新力量,远不止于 H2-D516 展台。科华数据在另一个展馆展示的 “液冷算力平台”,能为园区企业节省 40% 的能耗;鼎捷数智的工业 AI 质检系统,已接入园区内 20 家制造企业的生产线;喜马拉雅搭建的 “超高清声景实验室”,正探索用 AI 修复老唱片 —— 这些散布在大会各处的成果,与核心展台的技术形成呼应,织成一张覆盖 “算力 – 制造 – 视听” 的创新网络。
这种 “星罗棋布” 的布局,源于园区对 “科技回归都市” 的深刻理解。在静安这个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不可能靠 “摊大饼” 扩张,只能靠 “密度取胜”:每平方公里聚集 62 家高新技术企业,每栋楼宇培育 1-2 个产业链节点,让企业下楼就能找到合作伙伴。“就像这次参展,企业不用跑远,在展台就能对接订单 —— 这就是都市核心区的效率优势。”
开展首日,数据港与智行鸿宇就在展台达成合作:前者为后者的人形机器人提供边缘计算支持,让机器人在 5G 环境下的响应速度提升 30%。“这不是偶然,是生态里的‘自然匹配’。” 数据港负责人说,这种 “展台变订单台” 的故事,正是园区生态活力的最好证明。
记者手记:当企业成为生态的 “活名片”
连续两年报道 WAIC,今年的感受格外不同。去年还在偌大场馆里按图索骥找静安企业,今年在市北高新展台,就能一站式看到从 “底层算力” 到 “终端应用” 的全链条创新。智行鸿宇的机器人会 “聊天”,背后是合合信息的 NLP 技术支持;像航科技的全息影像能 “交互”,依赖数据港的实时渲染算力 —— 这些技术的 “化学反应”,比任何宣传册都更生动地诠释了 “数智市北” 的内涵。
最动人的是企业们的 “默契”。当被问起 “为什么选择市北”,智行鸿宇的创始人指着隔壁展台:“因为智昌能解决我们的机械臂精度问题,像航能做交互系统,这种‘邻居即伙伴’的便利,别处找不到。” 这种自发的 “代言”,正是生态最珍贵的资产。
100 平米的展台,像个切片,展现着都市核心区如何破解 “创新空间瓶颈”:不靠土地扩张,靠生态密度;不靠政策补贴,靠场景共享。当智行鸿宇的机器人对着观众微笑时,它不仅在展示技术,更在诉说一个道理 —— 最好的创新生态,从来不是规划出来的,是企业们在共生共荣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展会还在继续,而市北高新用这场 “生态秀” 证明:在数字经济时代,决定创新高度的,从来不是空间大小,而是生态的温度与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