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晚风里,上海白领林悦的手机弹出一条美团推送:”周末满60减30,新客再赠15元无门槛券”。这已是她本周收到的第三波外卖优惠——从七月下旬开始,饿了么的”满40减25″、京东外卖的”首单立减20元”优惠券便轮番轰炸,连社区团购群里的阿姨都开玩笑:”现在点外卖比买菜还便宜。”

这场始于盛夏的外卖”补贴战”,正以肉眼可见的热度席卷全国。京东外卖首家自营门店7月21日正式亮相,为战局再添变数;而就在消费者忙着”薅羊毛”时,一场由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与商家共同发起的”冷静呼吁”,也在悄然改写战事的走向。
平台:用补贴织就用户粘性的网
对于外卖平台而言,这场战役的核心是”抢人”与”留客”。据第三方数据显示,七月第三周,三大平台日均订单量较上月同期增长42%,其中新用户占比超35%。某头部平台运营经理透露:”现在的补贴不是‘烧钱’,而是在用户心智里‘种种子’——当用户习惯了打开APP就能买到9.9元的套餐,未来就算补贴退坡,他们也会因为‘方便’继续点。”
这种”补贴惯性”在骑手端同样显现。北京朝阳区的骑手王师傅最近明显忙了起来:”周末每天跑12小时,能多赚300多块。”他的手机里存着三个平台的接单提醒,”平台给骑手的单量奖励也涨了,大家都在冲业绩。”这种双向刺激下,外卖平台的订单量在监管约谈后不降反升,有业内人士坦言:”骤然停补可能导致用户流失,平台现在是在‘走钢丝’。”
商家:流量狂欢下的隐忧
在这场盛宴中,餐饮商家的处境堪称”冰火两重天”。成都某火锅品牌的加盟商陈磊对此感受最深:”最近三周,我们的外卖订单涨了30%,平时一个月都接不到的外卖单,现在周末一天就能突破200单。”他指着店里新增的外卖取餐区说,平台不仅给了流量扶持,还承担了部分配送费,”对于我们这种主打堂食的品牌来说,外卖更像‘锦上添花’——既能拉新,又能让门店在非高峰时段‘转起来’。”
但这份”红利”背后,暗藏危机。陈磊翻出最近的财务报表,眉头紧蹙:”为了配合平台活动,我们推出了‘满100减50’的套餐,算上平台补贴,每单只能赚3块钱。”更让他头疼的是消费者心态的变化:”上周有老顾客来店里,尝了口毛肚就说‘你们家外卖才卖48,堂食要88,这不坑人吗?’”他无奈地解释,火锅的堂食体验包含锅底沸腾的声音、服务员现调蘸料的服务,这些是外卖无法复制的,但价格对比却让部分消费者产生了”堂食不划算”的错觉。
更令他警惕的是行业内卷加剧。”最近一个月,我们商圈新增了5家专门做外卖的小餐馆,菜单上全是9.9元的‘爆汁牛肉饭’‘芝士瀑布鸡’。”陈磊说,这些商家为了压低成本,选用冷冻食材、简化包装,”上次我点了一家新店的外卖,汤底明显是冲兑的,差评里好几个顾客都提到了。”他担心长此以往,消费者会形成”外卖=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反过来影响堂食品牌的口碑。
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的呼声
面对愈演愈烈的补贴战,行业协会终于坐不住了。7月15日起,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陕西省饭店协会等10余家行业组织接连发声,直指”0元购””满18减18″等非理性竞争的危害。陕西省饭店协会在公开信中痛陈:”资本裹挟下的低价混战,正在摧毁餐饮行业的健康生态——商家被迫压缩成本、骑手超负荷工作、消费者被虚假优惠误导,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利益。”
这些呼吁并非空穴来风。有餐饮老板向记者透露,部分平台为完成KPI,要求商家”二选一”或签署”独家协议”,否则就降低店铺权重;还有商家为了凑单量,不得不接受平台”满减后利润归零”的要求,”我们现在卖一份外卖,赚的钱还不够支付打包费和平台抽成。”一位不愿具名的川菜馆老板苦笑着说。
未来:补贴终会退潮,服务才是永恒
对于这场战役的走向,业内专家已有预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指出:”监管约谈后,极端补贴可能会逐渐消失,但平台不会放弃促销——只是会从‘撒胡椒面’式的全面补贴,转向精准补贴和差异化服务。”他举例说,针对高频用户可能推出会员专属折扣,针对低频用户则通过大数据推送个性化套餐,”竞争的核心会从‘价格’转向‘效率’,比如优化配送路线、提升餐品质量、完善售后保障。”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则认为,外卖行业的”补贴常态化”可能会重塑市场格局。”就像当年的电商‘百亿补贴’,谁能持续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谁就能留住用户。”他同时提醒,外卖与堂食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对于火锅、烧烤这类强社交属性的餐饮品类,堂食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而快餐、小吃等标准化程度高的品类,外卖则会成为主要增长点。”
暮色中的北京国贸商圈,外卖小哥的电动车穿梭如织,餐厅的霓虹灯牌下,既有捧着手机等外卖的年轻人,也有围坐桌前涮火锅的家庭。这场始于补贴的”暗战”,或许终将回归本质——无论是平台、商家还是消费者,最终需要的都不是一时的”低价狂欢”,而是稳定的品质、便捷的服务,以及可持续的商业生态。当补贴的潮水退去,留下的才是真正能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