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休赛期的平静在8月6日凌晨被彻底打破。仅仅12小时内,联盟接连上演2笔签约与1笔交易,涉及凯尔特人、爵士、马刺三支球队的战略调整。其中,绿军”为省5000万送走冠军拼图”的操作引发全网热议,爵士”用落选秀换即战力射手”的精准补强更显安吉式精明,而马刺延续”捡漏实用型内线”的传统,则让圣城球迷对下赛季的内线深度多了几分期待。

绿军”省钱模式”拉满:送冠军射手换双向合同,只为腾出空间谋未来?
作为上赛季东部冠军的有力争夺者,凯尔特人今夏的操作始终围绕”财务健康”展开。而在8月6日的凌晨,他们用一笔看似”亏本”的交易,将”省钱”二字演绎到了极致——球队将32岁的老将射手尼昂送至爵士,同时搭上两个次轮签(2027年太阳、2030年掘金),仅仅换回一个落选秀前锋RJ·路易斯。
这笔交易乍看让不少球迷摸不着头脑:尼昂上赛季为绿军出战64场,场均贡献9.8分3.1篮板,三分命中率38.2%,更曾在对阵猛龙的季后赛中单场轰下27分7记三分,是塔图姆身边重要的火力补充点。但深入分析薪资结构,绿军的”苦衷”便浮出水面:尼昂下赛季的合同为820万美元全额保障,而绿军当前的薪资总额已超出第一土豪线近1000万美元。根据NBA劳资协议,超出土豪线的球队在自由市场操作将受到严格限制(无法使用中产特例、双年特例,且交易得到的球员薪资不得超过送出球员的125%+10万美元)。对于志在保留核心阵容(塔图姆、布朗、霍福德)同时希望补充年轻资产的绿军而言,尼昂的合同已成为阻碍阵容升级的”定时炸弹”。
反观交易得到的RJ·路易斯,作为2021年落选秀,他在发展联盟打了两年,上赛季场均仅得4.3分,最大卖点不过是”年轻”与”双向合同”(年薪仅7.5万美元,不计入工资帽)。但对绿军来说,这已经足够——送走尼昂后,球队薪资总额直接下降820万美元,奢侈税更是从预估的1.7亿美元骤降至1.2亿美元,合计节省近5000万美元。这笔账,总经理史蒂文斯算得明明白白:”我们需要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为未来的引援留出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这笔交易的幕后推手或许还藏着”人情味”。主导爵士操作的正是前绿军总经理安吉,这位曾带领凯尔特人打造”三巨头”王朝的传奇经理,与现任绿军总裁史蒂文斯私交甚笃。用一位联盟内部人士的话说:”安吉清楚尼昂对绿军的意义,但更明白史蒂文斯此刻需要什么——与其让尼昂的合同成为绿军的负担,不如用他换些资源反哺老东家。”
冠军中锋再添一员:布歇回归,绿军内线延续”长人+投射”基因
在完成与爵士的交易后,绿军并未停下调整脚步。他们迅速以1年330万美元的老将底薪,签下了前猛龙冠军成员布歇。这笔签约看似平常,却暗藏绿军对内线配置的深层考量。

布歇的名字,对很多球迷而言或许有些陌生——这位身高2.13米的长人,2019年随猛龙夺冠时仅是替补席上的”饮水机管理员”。但他的技术特点却十分鲜明:2米20的臂展、出色的移动能力,加上不错的三分射程(生涯三分命中率35.8%),让他成为现代篮球中”空间型内线”的典型代表。不过,布歇的弱点同样突出:体重偏轻(生涯最高仅108公斤)、对抗能力不足,容易被力量型内线顶开;防守端虽协防意识出色,但单防护框能力有限。
这与绿军当前的内线配置形成微妙互补:此前,绿军送走了波尔津吉斯(因多次受伤赛季报销),目前内线主要依靠霍福德(38岁,防守核心)和罗威(25岁,活力四射但同样瘦弱)。布歇的加入,既能填补罗威下场时的身高空缺,又能与霍福德组成”一攻一守”的内线组合。更关键的是,布歇的射程能为绿军的”魔球体系”拉开空间——当塔图姆、布朗冲击篮筐时,他的外围牵制力将有效缓解双探花的突破压力。
“布歇不是那种能改变战局的球员,但他能完成教练布置的所有任务。”一位跟随绿军多年的跟队记者如此评价,”对于志在争冠的球队来说,这种’拼图型’球员往往比数据华丽的大牌更实用。”
爵士”捡漏”成功:尼昂成即战力补充,落选秀换选秀权暗藏玄机
对于爵士而言,这笔与绿军的交易堪称”小投入大回报”。用一个无保障的落选秀(RJ·路易斯上赛季在G联赛场均仅得2.1分)换回尼昂+两个次轮签,安吉的算盘打得叮当作响。
尼昂的价值不仅在于即战力,更在于他的合同状态——下赛季820万美元的合同为非保障(球队可在训练营结束前裁掉且无需支付剩余薪水),这意味着爵士拥有极高的操作灵活性:若尼昂兑现预期(场均8-10分,三分命中率37%+),球队可以选择保留他作为第六人;若表现未达标准,裁掉后还能回收两个次轮签(2027年太阳、2030年掘金)。对于正处于重建期的爵士(上赛季战绩23胜59负),这样的”低风险高回报”交易正是他们需要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爵士近年来在交易市场频繁扮演”捡漏者”角色:从去年交易得到马尔卡宁,到今年签下自由球员沃克,再到此次截胡尼昂,安吉始终保持着”用最小代价填补即时需求”的建队思路。正如爵士主帅哈迪所说:”尼昂的投射能力和比赛经验,能让我们在季后赛冲刺阶段多一种战术选择。而他相对低廉的薪资,也让我们在后续引援中保持灵活性。”

马刺延续”白人内线”传统:米尼克斯再获双向合同,目标复刻”大白熊”贝恩斯?
当绿军与爵士完成交易时,圣安东尼奥的马刺也没闲着。根据知名记者Shams Charania报道,马刺与身高2.01米的大前锋莱利·米尼克斯达成一致,双方签下了一份双向合同。
米尼克斯的名字,对马刺球迷而言并不陌生——这位25岁的落选秀,上赛季便在马刺下属发展联盟球队奥斯汀马刺效力,场均能贡献12.3分8.1篮板,但受限于技术粗糙(罚球命中率仅58%)、防守脚步偏慢,始终未获得NBA的出场机会。不过,马刺对他的潜力仍抱有期待:作为白人内线,米尼克斯具备不错的护框意识(发展联盟场均1.8盖帽)和篮板拼抢能力,且作风强硬,符合马刺”团队至上、能打硬仗”的建队文化。
“米尼克斯的身体条件不错,虽然技术还需要打磨,但他的努力程度和对比赛的投入度,正是我们需要的。”马刺跟队记者Jonah Tuls透露,球队希望将他培养成”下一个贝恩斯”——2021年,马刺曾以2年1300万美元签下贝恩斯,这位同样以”防守+篮板”为标签的白人内线,虽进攻手段单一,却成为球队冲击季后赛的关键拼图(2022年季后赛场均8.1分6.7篮板)。
对于重建中的马刺而言,米尼克斯的签约更像是一次”低成本试错”:双向合同的薪资(7.5万美元)几乎不影响球队工资帽,若他能在训练营中展现出进步,便有机会进入常规轮换;若表现平平,裁掉后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失。这种”广撒网、精培养”的策略,正是马刺多年来维持竞争力的秘诀之一。
休赛期暗战升级:各队”因需施策”,新赛季格局初现端倪
从绿军的”避税式”交易,到爵士的”捡漏式”补强,再到马刺的”培养式”签约,8月6日凌晨的这三笔操作,清晰折射出不同球队的建队思路:
- 凯尔特人:作为争冠热门,他们在保留核心阵容的同时,通过财务操作为未来腾出空间,体现了”既要现在争冠,也要未来布局”的成熟建队观;
- 爵士:身处重建期,以”低成本试错+灵活操作”为核心,通过挖掘即战力球员和储备选秀权,为未来的崛起积累资本;
- 马刺:延续”捡漏实用型球员+长期培养”的传统,在核心球员(文班亚马、索汉)尚未完全成长之际,用低成本签约填补阵容短板。
随着自由市场逐渐关闭,各队的操作也将进入收尾阶段。可以预见,新赛季的NBA格局将因为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而充满变数——绿军能否在省钱的同时保持竞争力?爵士的”捡漏”能否转化为重建的基石?马刺的”白人内线”又能否复刻贝恩斯的成功?
答案,或许要等到10月的季前赛才能揭晓。但至少在这个凌晨,篮球迷们已经看到了属于这个赛季的精彩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