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正以迅猛之势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实际场景,在康养、车企等垂直行业中逐渐崭露头角。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应用方却发出了理性的声音:先理清市场需求,警惕 “技术泡沫”。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在各行业的落地应用显著加速。在康养领域,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探索其在陪伴照护、康复训练、辅助移动等方面的潜力,试图为日益严峻的养老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在车企中,优必选、Figure AI 等厂商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踏入总装车间、物流线,参与分拣、搬运和装配等工作,为工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 5 月 29 日举办的 2025 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暨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的分论坛上,产业界对于人形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探索仍争论不休。如何在技术热潮中精准定位真实需求,避免陷入 “技术陷阱”,成为众多从业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适老社会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金靖直言,当前人形机器人虽概念火爆,但在产品落地时常常忽略关键因素 —— 理解清楚需求所在。他指出:“很多人形机器人公司在康养领域并不清楚真正的需求在哪里。在实际照护过程中,对于如何实现‘照顾’,机器人的手、手臂、手指该具备哪些功能,是否需要进行‘交互’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理解和体验。” 在养老场景中,大家对用户真实需求的理解以及对照护工作流程的界定并不清晰。机器人公司往往只关注技术本身,却忽视了技术应服务于人类这一核心宗旨。金靖强调:“如果我们抓住‘理解需求’这个关键点,技术才可能逐步实现价值。技术本质上是手段,而非目的。”
在汽车行业,尽管几乎所有人形机器人厂家都在积极寻求落地应用,但上汽通用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智能设备高级经理徐啸顺认为,真正实现整体应用落地的领域仍然有限。汽车车间工作的复杂性对人形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成熟度提出了极高要求,目前人形机器人在这方面仍需完善。此外,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整体远高于工业机器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大规模应用。徐啸顺透露,经过公司内部大量调研发现,在总装等环节中,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种引入部分人形机器人较为合适,能够有效缓解员工疲劳。例如,车顶检测工作在特定操作空间内可能很适合人形机器人,但在其他情况下,半人形机器人也具备电量充沛、导航能力强等显著优势,且标准功能与人形机器人相近。因此,他们将半人形机器人视为人形机器人正式推广前的伴生性应用。据徐啸顺预计,今年会有更多车企在部分车型中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落地部署,到明年,落地数量有望大幅增长至上百台甚至上千台。
长城汽车技术品牌与规划总监杨永喆也指出,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类似两年前备受关注的 “自动驾驶”。当时人们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实际落地的使用场景却与预期相差甚远,这是典型的技术泡沫现象。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技术和企业成本控制方面。从技术角度看,机器人的技术形态决定了其适用场景,将产线上的机器人用于门店销售工作显然不切实际。在成本效益方面,汽车公司在整车制造环节已广泛应用机械臂,过去的一线员工如今转移到控制室负责监控和操作机器人,企业不仅未因新技术减少成本,反而增加了维护成本。杨永喆认为,这是企业必须算清的一笔账,人形机器人能否实现规模化应用,取决于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能力以及是否具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总体而言,人形机器人在加速落地的过程中,确实为各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然而,应用方的呼吁也为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快速落地的同时,企业和从业者应回归需求本质,深入了解各行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技术、降低成本,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只有这样,人形机器人才能在稳健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真正为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避免陷入 “技术泡沫” 的困境,实现从概念到实际价值的有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