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上海,蝉鸣裹着暑气在梧桐叶间流淌,而在中华艺术宫的玻璃幕墙内,一场颠覆想象的”神话觉醒”正在发生。7月15日至10月8日,国内首个以《山海经》神兽为核心的沉浸式裸眼3D装置艺术展——《山海经之烛龙秘境》重磅启幕。2000平米的展厅被科技与神话编织成异度空间,当观众踩着流动的光影踏入其中时,那些只存在于古籍中的”其状如牛,赤身而无角”的烛龙、”其华四照”的桃林、”鳞甲若琉璃”的龙渊,正以超越文字的生命力,在眼前铺陈出一幅活态的东方神话长卷。

穿越星门:当科技成为神话的”解码器”
走进展厅的第一刻,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原本熟悉的展厅边界被彻底打破:悬空漂浮的青黑色巨石泛着幽蓝荧光,如陨星坠落人间;蜿蜒的红岩峡谷中,赤焰般的纹路在岩壁间游走,恍若大地的血脉在搏动;最令人惊叹的是穹顶处,无数晶簇状的光导纤维从天花板垂落,在气流中轻轻颤动,每一根都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拍摄现场,而是《烛龙秘境》为观众打造的”第一重神话入口”。
“我们想做的,不是把《山海经》里的文字变成图片,而是让它们’活’过来。”策展团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展览的核心逻辑是用数字技术重构神话的”感知维度”。传统展览中,观众只能通过文物、绘画或文字介绍了解神话,而在这里,科技成为了连接古今的”翻译官”:当观众戴上特制的感应手环,原本静止的场景会随着人体移动产生变化——靠近”烛龙”的瞬间,巨石间的光带会突然加速流转,仿佛神兽察觉到了访客的存在;驻足观察晶簇时,那些发光的”枝桠”竟会缓缓舒展,露出内部类似生物组织的脉络。
分镜神话:七重空间里的”五感沉浸”
如果说序厅是神话的”预告片”,那么接下来的七重主题空间则是《山海经》神话的”全维度展开”。每个空间都以《山海经》中的经典意象为原点,通过不同的数字技术打造出独特的体验场景,让观众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全方位”浸入”神话现场。
第一幕:星际旋涡·烛龙的”时空通道”
穿过序厅的光影长廊,一扇由10块4K高清LED大屏组成的”星际之门”赫然矗立。屏幕中,紫黑色的宇宙尘埃正在形成巨大的漩涡,漩涡中心隐约可见一条蜿蜒的巨龙轮廓。当观众踏入指定区域,脚下的地面会传来轻微的震动——这是隐藏在地面下的液压装置在工作。配合着屏幕中”飞船”穿破虫洞的音效,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被同步”欺骗”:有人下意识抓住扶手,有人发出短促的惊呼,直到漩涡中心的光芒骤然亮起,一条覆盖着青铜色鳞片的巨龙从”虫洞”中探出头来,才惊觉这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奇观。
第二幕:流界桃林·《山海经》的”生态博物馆”
如果说”星际旋涡”是科技的震撼,那么”流界”空间的桃林则是对《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夸父与日逐走…弃其杖,化为邓林”的诗意复刻。24台巴克4K微距激光投影仪在360°空间内投射出水雾、光影与动态植物,观众伸手触碰”桃枝”,指尖会沾染上模拟的晨露;俯身细看”草地”,能看到草叶上滚动的”露珠”——这些”露珠”其实是由微型雾化装置喷出的细密水珠,配合着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桃香,连呼吸都变得清甜起来。更妙的是,桃林中的”流水”会根据观众的位置自动改变流向:当一群人聚集在”溪边”,水流会突然加速,溅起的水花在激光投影中化作点点星光。
第三幕:千鳞洞穴·数字工匠的”龙鳞诗学”
如果说前两个空间是”宏观叙事”,那么”鳞”空间的千鳞洞穴则是”微观史诗”。洞穴穹顶与四壁布满了数以万计的龙鳞,每一片都呈现出不同的质感:有的如青铜器般布满绿锈,有的似琉璃般通透,有的则泛着珍珠母贝的虹彩。这些龙鳞的诞生堪称”数字与手工的双重奇迹”:设计师先用Rhino参数化软件对龙鳞的生长规律进行建模,模拟出从幼龙到巨龙的鳞片变化过程;随后通过高精度CNC机床将轻质铝合金加工成鳞片原型,再由工匠手工打磨边缘,确保每一片的弧度都符合生物力学的美感;最后,这些鳞片被按照特定的数学规律排列,形成既有自然随机感又具几何秩序感的立体结构。当暖黄色的追光灯扫过洞穴,龙鳞的反光会在墙面投射出流动的光斑,仿佛巨龙正在黑暗中缓缓苏醒。

第四幕:龙息穹顶·会”呼吸”的神话生命体
如果说千鳞洞穴展现了神话的”形态之美”,那么”龙息”空间则揭示了神话的”生命本质”。空间中央悬挂着一个由ETFE薄膜构成的巨型球体,看似轻盈如气泡,却暗藏玄机:薄膜内部被分割成数百个独立气室,每个气室都连接着智能算法控制系统。当系统启动时,气室会按照预设的节奏收缩、膨胀——这正是对《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烛龙吹为冬,呼为夏”的数字化演绎。更精妙的是,气室的律动会与穹顶的LED屏幕联动:当”龙息”呼出时,屏幕会浮现出冬季的冰雪景象,冷色调的光线会让整个空间温度略微下降;当”龙息”吸入时,屏幕切换为夏季的繁茂森林,暖光笼罩下甚至能感受到空气的温热。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母亲感慨:”以前给孩子讲’烛龙司冬夏’,他总觉得是编故事;今天站在这个’呼吸的穹顶’下,他突然说’妈妈,原来神话里的神真的存在’。”
第五幕:瞑昼穹顶·神话的”宇宙视角”
如果说前四个空间是”近观神话”,那么直径8米的”瞑昼”LED穹顶则提供了”俯瞰神话”的上帝视角。穹顶中央,一个由上百万个粒子组成的动态系统正在疯狂运转:有的粒子聚集成炽热的”太阳耀斑”,有的散作飘渺的”星云”,有的则汇聚成模糊的”巨瞳”轮廓——这正是对《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烛龙其瞑乃晦,其视乃明”的现代转译。当观众躺在穹顶下的懒人沙发上抬头望去,会清晰地看到”烛龙的眼睛”在开合:闭合时,整个空间陷入黑暗,只有零星的粒子如流星划过;睁开时,亿万光点同时亮起,仿佛看到了神话中”昼夜交替”的终极真相。有艺术评论家评价:”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却用最微观的粒子运动,道尽了神话中最本质的宇宙观。”
第六幕:神经元空间·神话的”当代对话场”
展览的尾声,是一个名为”神经元”的镜面空间。数十根发光的枝状立柱从地面升起,每根立柱表面都布满了流动的光带,而这些光带在镜面的反射下,会形成无限延伸的立体网络。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山海经》中”烛龙其睛如明星”的记载——古人将神话中的神兽视为连接天地的”神经元”,而当代人则用数字技术构建了一个新的”连接网络”。当观众走进这个空间,他们的动作会被传感器捕捉,光带的流动速度与方向会随之改变:一个孩子奔跑而过,光带会像被惊动的蛇群般窜动;一对情侣牵手驻足,光带则会交织成心形。这种”人-科技-神话”的实时互动,让古老的神话不再是静止的文本,而成为了可以与当代人对话的”活态存在”。
当神话照进现实:一场关于”感知革命”的文化实验
展览接近尾声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瞑昼”穹顶下久久不愿离开。他是研究《山海经》三十年的学者,感慨道:”我一辈子都在解读古籍中的文字,今天才真正’看见’了神话。”而年轻的科技从业者小林则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以前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现在才发现,只要换一种表达方式,神话里的世界比游戏更震撼。”
这场展览的意义,远不止于用数字技术”复原”神话。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感知革命”的文化实验——当全息影像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当参数建模让神话生物拥有了”生长的逻辑”,当互动算法让观众成为了神话的”共同创作者”,我们终于明白:神话从未远离,只是等待着被重新”看见”的方式。正如策展人在结语中所说:”《山海经》不是古人的’幻想集’,而是他们对世界的’原始代码’。今天,我们用数字技术重写了这段代码,不是为了篡改神话,而是为了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继续讲述关于生命、自然与宇宙的故事。”
当夜幕降临时,展厅外的中华艺术宫灯光璀璨,而馆内的”烛龙秘境”依然热闹。孩子们追逐着流动的光斑,老者们对着龙鳞拍照记录,年轻人们举着手机直播这场”神话现场”。在这一刻,千年的神话与当代的科技完成了最完美的对话——那些曾被认为”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神奇,正通过数字的媒介,真实地触动着每一个参观者的感官与心灵。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模样:它从未老去,只是换了一副年轻的容颜,继续讲述着属于东方的、永远鲜活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