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扬州,蝉鸣裹着暑气在东关古街的青瓦上跳跃。上午九点半,位于邗江区文昌东路的扬州航空馆玻璃幕墙映出粼粼波光,门口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暑期航空科普季”的字样,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正踮脚为排队的孩子们分发卡通飞机贴纸。人群里,32岁的周明牵着女儿小棠的手,额角的汗珠顺着下巴滴在浅蓝色Polo衫上——这是他本周第三次带女儿来航空馆了。

“爸爸快看!那架飞机有六个翅膀!”五岁的小棠突然拽了拽他的衣角,踮起脚尖指向展厅中央的”莱特兄弟飞行者一号”复制品。周明蹲下来,发现女儿鼻尖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发梢沾着早上出门时他特意喷的柠檬味儿童香水。”那是人类第一架动力飞机,1903年在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飞了12秒。”他指着机翼上斑驳的仿旧涂装,”你看,机翼是用亚麻布蒙的,发动机还是他们自己铸铁做的。”
小棠的眼睛亮得像两颗黑葡萄。三个月前幼儿园开展”我的梦想”主题活动,这个总把蜡笔头咬得坑坑洼洼的小姑娘举着手说:”我要当飞行员,开比云还高的飞机!”从那天起,周明每隔两周就会带她来航空馆——这个由老机场航站楼改造的场馆,不仅保留了1950年代的老候机厅穹顶,还藏着20多架真机:歼-10战机尾翼上的军徽闪着冷光,AG600水陆两栖飞机的螺旋桨叶片足有小树苗粗,最让小棠着迷的是那架”冯如二号”模型,机身上”中国航空之父”五个鎏金大字被擦得锃亮。
穿过”飞行史长廊”,父女俩拐进了模拟飞行体验区。小棠套上飞行服时,袖子长出一截,像只鼓着翅膀的花蝴蝶。”准备起飞!”教练员按下启动键,眼前的环形屏幕瞬间变成蔚蓝天空,仪表盘上的指针开始跳动。”高度1000米,速度200节,向左偏航15度!”小棠攥着操纵杆的手微微发抖,却固执地按照教练教的动作推拉。”不错啊,小飞行员!”当屏幕里的”飞机”平稳降落在虚拟扬州泰州机场时,教练员竖起大拇指,小棠的飞行服后背已经洇湿了一片,可嘴角的小梨涡比任何时候都深。
在”航空材料实验室”,小棠盯着正在熔化的钛合金样品,小声问:”爸爸,为什么飞机要用这么重的金属?”周明刚要解释,旁边的工程师阿姨笑着蹲下来:”因为飞机要飞很高很高的地方,那里空气特别稀薄,温度低到能冻住铅笔芯。钛合金虽然重,但耐高温又轻便,就像小朋友穿的羽绒服,看起来厚,其实里面都是保暖的好材料。”小棠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手指轻轻碰了碰操作台上的3D打印机——此刻它正在逐层”生长”一架迷你无人机,银色的材料丝从喷嘴里缓缓挤出,在空气中冷却成精致的机翼。

午后的阳光透过老航站楼的雕花木窗斜射进来,在休息区的藤椅上投下斑驳光影。小棠捧着一本《给孩子的航空简史》翻页,忽然指着其中一张照片喊:”爸爸你看,这个阿姨和我一样扎马尾!”照片里的李霞是中国首位女歼击机飞行员,齐耳短发被风吹得扬起,座舱盖反射着刺目的阳光。周明想起上周接小棠放学时,她举着美术课作业说:”我画了女飞行员,老师说我的梦想很酷。”此刻看着照片,他喉咙有些发紧——那个总被他说”别乱跑”的小丫头,原来心里藏着一片如此辽阔的天空。
离馆时已近下午三点,馆外的广场上,几个孩子正追着志愿者发放的纸飞机跑。小棠突然挣脱爸爸的手,跑回航空馆门口的”心愿墙”前,踮起脚把自己画的彩虹飞机贴在”长大后我想”的空白处。粉色的机身上歪歪扭扭写着:”我想开能载星星的飞机,带爸爸去看月亮上的桂花树。”风掀起她的羊角辫,纸飞机上的蜡笔印在阳光下闪着温柔的光。
周明掏出手机,镜头里的女儿正仰着头,看天空中掠过的民航客机。引擎的轰鸣声中,他听见小棠轻声说:”爸爸,等我长大,要开比这更大的飞机,带你去看云海里的彩虹。”这一刻,暑气似乎都消散了些——比起教会孩子多少航空知识,更珍贵的大概是看见她眼里的星光,正随着螺旋桨的转动,越飞越高。
暮色渐浓时,航空馆的灯光次第亮起。展厅里,又一波小游客围在”C919大飞机”模型前,小讲解员举着话筒说:”这架飞机有164个座位,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干线客机……”玻璃幕墙外,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像极了小棠画纸上那片载满星星的天空。而在城市的某个窗口,一位年轻的父亲正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照片里的小姑娘趴在模拟驾驶舱上,鼻尖压出了一道可爱的红印——这张照片的备注是:”2025年7月26日,我的小飞行员,正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