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重申”不自营”底线:浣熊食堂的千亿赛道新实验,能否重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

7月的上海,蝉鸣裹着暑气漫过街角的餐饮门店。一家主打江西瓦罐汤的小餐馆里,老板王大姐正盯着手机里不断跳动的订单提示——自7月初接入美团”浣熊食堂”品牌以来,她的店铺在美团外卖平台的曝光量增长了近3倍,日均订单量从原来的80单跃升至150单。”以前总怕平台自己做餐饮抢生意,现在看来,他们是真的在帮我们找客人。”王大姐的感慨,折射出当下本地生活服务行业最微妙的关系变迁。

从”自营焦虑”到”生态共建”:美团的战略突围

7月29日,美团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的一篇题为《浣熊食堂:我们为什么选择做”赋能者”而非”竞争者”》的文章,再次向行业传递明确信号:”我们绝不自营,绝不下场与商家竞争,只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商家对接所需资源,把流量、品牌、销量都留给商家,把安心、便捷和品质留给消费者。”

这一表态并非偶然。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平台自营”曾是巨头们争夺市场的常规武器——从早期的团购网站自建线下体验店,到外卖平台推出自有餐饮品牌,再到社区团购平台绕过经销商直采,”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模式屡见不鲜。但这种模式往往伴随双重矛盾:对商家而言,平台的自营产品会挤压其生存空间;对消费者来说,标准化的自营商品又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对平台自身,重资产的自营模式更可能拖累盈利效率。

美团的”不自营”宣言,本质上是对行业痛点的精准回应。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餐饮商户中,中小商家占比超过85%,但其中约60%的商家存在”流量获取难””品牌溢价低””数字化能力弱”三大痛点。这些商家需要的不是另一个竞争对手,而是一个能帮助其提升经营效率、扩大市场半径的”服务商”。

浣熊食堂的”破局密码”:流量、工具与信任的三重赋能

作为美团”不自营”战略的落地载体,”浣熊食堂”的试运营数据颇具说服力。自2025年1月启动内测以来,经过半年优化,该品牌在7月初正式上线后,美团及美团外卖App相关关键词搜索量环比6月上涨超40倍,合作商家的整体曝光量提升164%,订单量增长60%。这些数字背后,是美团对”基础设施建设者”角色的深度践行。

首先是流量的精准导入。区别于传统平台的”流量竞价”模式,浣熊食堂通过”美食内容+场景推荐”重构流量分配逻辑。例如,平台联合美食达人制作”社区老店探店””地方特色小吃地图”等内容,在用户搜索”附近好吃的瓦罐汤””深夜暖胃小馆”等需求时,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合作商家。王大姐的瓦罐汤店就因被美食博主拍成”30年老汤秘方”的短视频,在抖音美团联动页面获得超50万的播放量,其中15%转化为实际订单。

其次是数字化工具的深度开放。美团将自主研发的”餐饮经营大脑”系统开放给浣熊食堂合作商家,涵盖选品优化、动态定价、库存管理、会员运营等全链路功能。杭州一家主打手工水饺的小店通过该系统发现,周边3公里内”亲子家庭”客群占比达40%,于是调整产品结构推出”儿童卡通水饺套餐”,配合平台推送的”亲子用餐满减券”,月销售额增长了80%。”以前我们只会看哪道菜卖得好,现在系统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卖得好’,甚至预测下周会流行什么。”店主李老板表示。

更重要的是信任体系的构建。针对餐饮行业”食品安全”这个核心痛点,浣熊食堂推出”明厨亮灶”透明化工程,要求合作商家通过直播镜头实时展示操作间,同时联合第三方检测机构每月抽检食材,结果在平台显著位置公示。数据显示,接入该体系的商家复购率比普通商家高出27%,用户评价中”放心”相关关键词的出现频率提升了42%。这种对”安心”的极致追求,恰好切中了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餐饮安全的核心诉求。

生态共赢背后的行业启示:平台经济的”价值升维”

浣熊食堂的成功,本质上是美团对”平台经济价值”的重新定义——从”流量收割者”转变为”生态共建者”。这种转变不仅让商家受益,更推动了整个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的升级。

对商家而言,轻资产运营模式得以强化。过去,中小餐饮商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营销、IT系统和供应链建设上,而现在通过接入平台的基础设施,他们可以将更多资源集中在产品本身。上海一家主打”本帮红烧肉”的老字号,原本受限于门店面积无法扩大经营,通过浣熊食堂的”线上云厨房”模式,将中央厨房的产能对接平台订单,月销量从2000份增长至8000份,相当于开了3家新门店的规模。

对消费者而言,选择空间被进一步拓宽。过去,平台自营品牌往往占据首页核心位置,中小商家的优质产品容易被淹没;如今,浣熊食堂通过”标签化推荐”(如”社区宝藏小店””非遗手艺传承”)让特色商家获得平等展示机会。北京用户张女士最近通过该功能发现了一家藏在胡同里的”手作酸梅汤”摊,现在已成为她每周必点的”夏日特供”。”以前总觉得平台上的餐厅都是连锁品牌,现在才发现身边有这么多好吃的小店。”张女士的评价,反映了消费者对”多样性”的深层需求。

对行业而言,这种模式为解决”平台-商家-消费者”三角关系提供了新范式。长期以来,本地生活服务行业存在”平台抽成高””商家利润薄””消费者体验参差不齐”的恶性循环,而美团的”不自营”策略通过赋能商家提升经营效率,反而能在不提高抽成的情况下实现平台GMV增长。数据显示,浣熊食堂合作商家的平均毛利率比非合作商家高出12%,而平台的订单佣金率保持稳定,真正实现了”三方共赢”。

当平台学会”后退一步”

在互联网行业”赢者通吃”的惯性思维下,美团”绝不自营”的表态显得有些”另类”。但从浣熊食堂的实践来看,这种”后退一步”反而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当平台不再执着于与商家争夺存量市场,而是专注于做厚生态、做优服务,所能创造的增量价值远超简单的流量变现。

正如美团在文章中所言:”餐饮的本质是烟火气,是厨师颠勺的火候,是老板记熟的老客口味,是街坊邻居的嘘寒问暖。平台的价值,就是让这些最珍贵的烟火气,被更多人看见、闻到、尝到。”在消费复苏的关键期,在本地生活服务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的转折点上,这种对商业本质的回归,或许正是行业最需要的”破局之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