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WAIC首启地下空间:年轻力量在”未来科技孵化场”掀起AI新浪潮

7月的上海,世博展览馆的地下B2层正涌动着不一样的热度——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首次将地下空间改造为”Future Tech创新孵化板块”,这里没有主展区的宏大叙事,却因聚集着200多个平均成立年限不足3年的AI初创项目,成为了本届大会最受瞩目的”青年创新磁场”。当90后创始人站在6平方米展位前与投资人热聊,当00后CEO举着原型机热情讲解,当技术极客们在开放麦现场碰撞代码灵感,这场”地下AI派对”正用最鲜活的方式诠释:人工智能的未来,终究属于敢想敢为的年轻人。

地下6米藏着的”未来实验室”:年轻是最醒目的标签

踏入H4展馆的瞬间,与传统科技展的明亮科技感截然不同的氛围扑面而来:顶部暖黄灯光仅点亮三分之一区域,浅蓝、薄荷绿、活力橙的色块沿着展墙流动,6平方米的展位前挤满了驻足人群——这里没有冷硬的金属展柜,没有距离感的技术演示,有的只是年轻创业者眼里的光芒。

“我们统计过,这里70%的企业成立不到3年,创始人中90后占比超过40%,甚至还有00后带着毕业设计来参展。”Future Tech板块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WAIC首次设立的”早期AI项目孵化专区”,这里聚焦模型生态、具身智能、智慧医疗等八大前沿赛道,专为成立5年内的初创企业量身打造,”我们要做的不是展示成熟的AI产品,而是挖掘那些可能改变未来的’种子选手'”。

这种”年轻”不仅体现在创始人的年龄上,更渗透在每个项目的基因里。上海图灵智算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前,一台精致的光量子计算机模型吸引了众多目光。”我们是国内首家专注光量子芯片研发的科技企业,现在估值已经50亿元。”2021年由上海交大教授领衔创立的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仅28岁。工作人员小张介绍,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硬件模型,还有自主研发的量子编程框架,”很多科研院所已经和我们对接,说我们的设备能解决传统超算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

不远处的羚数智能展位同样热闹。这家曾在2024WAIC斩获SAIL之星(TOP10)、上海首家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的工业大模型企业,联合创始人陈启明刚结束隔壁展台的路演,又被两位投资人”截胡”。”今年明显感觉到,投资人更爱往地下跑。”他笑着解释,”这里的每个项目都像’技术尖兵’——有人专攻机器人视触觉技术,有人在做药物发现的AI基础设施,我们在细分领域扎得深,生态自然活。”

暗调空间里的”思想狂欢”:交流比订单更重要

如果说主展区是AI技术的”成果展厅”,那么Future Tech更像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技术沙龙”。记者注意到,每个展位前都摆着小桌板和便签纸,创业者们不是被动等待参观,而是主动拉着观众讨论:”您觉得这个交互逻辑还能怎么优化?””如果用在工业质检场景,我们需要解决哪些痛点?”

“比起参展,我更期待’唠’展。”一位00后CEO的调侃,道尽了这里的气质。清华大学研二学生武善征的展位前,一张手写的易拉宝海报格外显眼:”VR全地形模拟万向移动平台——让游戏脚感更真实”。这个原型机尚未完全落地的项目,却成了展馆里的”社交热点”。”我在和一位游戏开发者聊,他说我的思路能解决VR眩晕的痛点;那边还有个做教育硬件的阿姨,想把这套设备用在儿童编程教具里。”武善征眼睛发亮,”虽然还在实验室阶段,但能收集到这么多真实反馈,比拿投资还开心。”

这种”接地气”的交流,每天都在以不同形式上演。下午三点的”Lightning Talk技术开放麦”现场,一位扎着马尾的开发者正紧张地分享自己开发的AI Agent软件:”它能自动整理会议纪要,还能根据对话内容生成待办事项……”尽管普通话带着乡音,台下却座无虚席,甚至有人踮着脚举着手机录像。”我昨天就来听了,今天专门赶过来,想和她聊聊技术落地的细节。”某AI公司的技术总监告诉记者,”这里的分享不追求完美,却充满真实的思考,比很多正式路演更有价值。”

夜幕降临时,展馆二楼的”After Party”更将这种氛围推向高潮。大屏幕上”今晚不谈估值,只谈热爱和冰镇故事”的标语下,年轻的创业者们端着啤酒,围坐在懒人沙发上聊技术、聊失败、聊对AI的终极想象。”有个做医疗AI的小伙伴说,他想让乡村医院的超声机也能连接大模型;还有一个做教育的团队,正在开发能识别孩子情绪的AI辅导老师……”回忆起当晚的对话,某投资机构分析师感慨,”这些想法或许不够成熟,但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热爱,才是AI创新的源动力。”

2.68亿元订单背后的”未来预言”:年轻力量正在改写AI规则

三天的展会结束时,Future Tech板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100家投资机构专程来访,有效对接2000人次,触达意向客户1200多家,累计产生2.68亿元意向订单。但比起数字,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订单背后的”未来信号”——某工业大模型企业拿到了新能源车企的定制化开发订单,某量子计算公司收到了科研院所的设备采购意向,甚至连那个还在打磨原型的VR万向平台,都收获了游戏公司的合作邀约。

“这里的每个项目都像一面镜子,照见了AI的未来。”一位连续三年参加WAIC的投资人表示,与主展区的头部企业相比,Future Tech的年轻团队更敢突破边界:”有人用AI重新定义表格处理,有人把大语言模型和塔罗牌结合做心理疏导,还有人想让AI实时翻译全球新书……这些想法可能不会全部成功,但正是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创新,才是AI生态保持活力的关键。”

正如《纽约客》近期一篇质疑”AI导致思想同质化”的文章所言,当大语言模型趋向”共识”时,人类独立思考的价值愈发凸显。而在Future Tech的地下空间里,200多个年轻团队用最鲜活的实践证明:AI的未来,从来不是由算法单一定义的,而是由无数敢想敢为的年轻人,用多元的思考、勇敢的尝试、热烈的碰撞共同书写的。

从光量子芯片到VR万向平台,从工业大模型到药物发现基础设施,这些诞生于地下空间的AI种子,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参天大树。而2025WAIC的这场”地下创新实验”,已经为全球AI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样本——当年轻与科技相遇,当热爱与碰撞交织,人工智能的未来,必将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