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上海,安福路附近的创意园区里,一间挂着”丑东西博物馆”临时招牌的展厅正被年轻人围得水泄不通。7月29日,筹备数月的淘宝首届丑东西线下展正式启幕,600余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100余款曾活跃在淘宝页面上的”另类爆款”集体亮相——碧绿青蛙造型的陶瓷勺、圆滚滚的”丑萌”收纳凳、线条粗犷的sofubi生肖摆件……这些曾被网友戏称为”丑得让人无法移开眼”的商品,正以线下展览的形式,完成从屏幕到现实的”破圈”之旅。

从线上投票到全民围观:一场持续五年的”审丑实验”
这场展览的由来,要追溯到五年前淘宝发起的一场”反套路”营销。2020年初,面对电商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困境,淘宝联合豆瓣、即刻等平台发起”丑东西大赛”,号召网友挖掘淘宝上那些”长得不按常理出牌”却暗藏巧思的商品。活动初衷本是作为年末盘点的趣味环节,却意外点燃了年轻人的参与热情——首届时隔一个月,活动相关话题在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播放量突破4000万次,互动量超320万;到2024年第五届时,大赛曝光量已过亿,多次登上微博、抖音热搜榜,成为名副其实的”现象级营销事件”。
与传统选美式的”颜值竞赛”不同,丑东西大赛的评选标准充满矛盾感:既要”丑得有辨识度”,又要”丑得有巧思”。比如2023年夺冠的”碧绿青蛙勺子”,造型夸张到连勺柄都设计成青蛙的弯曲脊背,却因釉色温润、握感舒适,意外戳中了年轻人”想要实用又想有趣”的消费心理;2024年五强之一的”十二生肖灵性摆件”,用粗粝的手工陶土塑造出圆头圆脑的动物形象,看似”比例失调”,却因每处细节都保留着手作的毛边,成为年轻人装饰桌面、表达个性的”情绪出口”。
从流量到销量:”丑经济”背后的千万生意经
这场持续五年的”审丑狂欢”,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范畴,演变为推动中小商家成长的”商业引擎”。淘宝数据显示,大赛举办以来,相关商品的搜索量和销量年均增长超200%,直接带动产业带销售额突破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为一批”藏在供应链里”的原创设计者打开了市场——这些人或许不懂流量运营,却能用独特的设计语言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
景德镇陶瓷手艺人陈二沟就是典型案例。大学主修陶瓷专业的他,毕业后曾带着精心设计的日用瓷器入驻多个电商平台,却因”太像传统瓷器”而无人问津。转机出现在2023年:他将青蛙的形态融入日常餐具,设计了”碧绿青蛙勺子”,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丑东西大赛,却意外斩获”拔得头丑奖”。颁奖视频播出当天,他的淘宝店铺涌入超10万访客,原本备货500件的青蛙勺,上线几秒就被抢空。”现在上新都是秒空,最夸张的时候,订单排到了第二年。”陈二沟告诉记者,获奖后他不仅开了工作室、收了学徒,还开发了青蛙造型的茶具、摆件等衍生品,月销售额稳定在20万元以上。

同样因”丑”翻身的,还有sofubi手办商家吕师傅。这种源自日本的软胶玩具,以手工制作、造型夸张为特色。吕师傅的”十二生肖灵性摆件”原本只在圈内小范围流通,2024年入选丑东西五强后,店铺日均访问量暴增306%。由于每尊摆件都需要手工打磨、上色,产能有限的他不得不暂停接单,结果二手平台上的仿品和转售价一路飙升,原价200元的摆件被炒到近千元。”以前总觉得’丑’是缺点,现在才明白,当设计足够真诚,’丑’反而能成为最鲜明的标签。”吕师傅说。
从线上到线下:一场关于审美的深度对话
今年的线下展览,标志着”丑东西”从营销事件向文化符号的升级。展厅里,除了商品陈列,还设置了”设计手稿墙””用户评论区””创作故事区”等互动板块。比如”碧绿青蛙勺子”的展柜旁,贴满了买家秀照片——有女生用它搭配法式餐厅的餐点,有男生把它挂在钥匙扣上当挂饰,还有妈妈晒出孩子用它舀冰淇淋的可爱瞬间。”我们希望观众不仅看到’丑’的外表,更能触摸到背后的温度。”展览策展人、淘宝丑东西项目组成员介绍,此次展览特别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合作,通过学术视角解读”丑”的文化价值。
“丑不是审美的对立面,而是激发共情的起点。”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副院长刘益红在开幕式上表示,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早已跳出”非美即丑”的二元框架,他们更愿意为”真实的个性”买单。那些被认为”丑”的商品,往往因为保留了手作的痕迹、融入了生活的小趣味,反而能引发更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审美变迁,本质上是Z世代对”标准化审美”的反抗,也是消费市场从”功能满足”向”情感满足”升级的缩影。
开展首日,展厅里就挤满了拍照打卡、选购商品的年轻人。有游客在留言本上写道:”以前觉得’丑’是贬义词,现在发现,能打动人的’丑’,其实是最真诚的美。”正如淘宝丑东西展相关负责人所说,线下展览的火爆”完全超出预期”——开展前三天,预约参观人数已突破2万人次,相关话题再次登上抖音、小红书热榜。这或许预示着,”丑东西”的故事远未结束:当个性消费成为主流,当”不完美”被重新定义,这场始于淘宝的”审丑实验”,或许正在改写零售行业的底层逻辑。
从线上投票到线下展览,从流量爆款到文化现象,”丑东西”的走红之路,既是一场商家与消费者的双向奔赴,也是中国消费市场走向多元、包容的生动注脚。正如陈二沟在展览现场说的那句话:”以前总怕自己的设计不够’美’,现在才明白,能让别人’记住’,就是最好的设计。”在这个追求”独特”的时代,或许”丑”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通往真诚与共情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