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中午,一则”理想i8统配版上线”的消息在新能源车友圈掀起波澜。这个刚上市7天的”理想首款纯电SUV”,以近乎颠覆性的姿态完成首次重大调整——取消Pro、Max、Ultra三档配置,统一以Max版本为基准,售价直降1万元至33.98万元,同时赠送价值1万元的铂金音响,并开放后舱娱乐屏1万元选装包。更令潜在消费者意外的是,原已下单Pro版本的用户,可自由选择退订或直接升级至统配版。

这场被称为”上市即调价”的操作,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并不常见。但当我们把时间线拉回i8的上市首周,会发现这场调整更像是一场被市场倒逼的”紧急纠偏”。
从”三档配置”到”统配版”:用户用脚投票的残酷真相
理想i8的定价策略曾被视为其向纯电转型的关键一步。作为品牌首款纯电SUV,i8被寄予厚望——定位中大型六座SUV,瞄准家庭用户与中高端新能源市场,售价区间32.18万-36.98万元,试图以”增程式普及者”的品牌势能撬动纯电市场。但上市后的市场反馈,却给理想泼了一盆冷水。
据理想内部调研数据显示,i8上市首周订单中,超过98%的用户选择了Max和Ultra版本,基础款Pro的订单占比不足2%。这一数据暴露出一个尴尬的现实: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直接否定了理想最初的三档配置逻辑。而用户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Pro版本”配置缩水”的强烈不满。
“32万买Pro,连个车载冰箱都没有?”在某汽车论坛的i8专区,类似的质疑帖占据了热门位置。作为理想品牌的标志性配置,冰箱、彩电(后排娱乐屏)、流媒体后视镜等”理想式标配”,在Pro版本中被悉数移除。有消费者直言:”这不是配置分级,更像是’强制升配’的营销套路。”更令部分用户介意的是电池供应商的选择——i8全系搭载欣旺达电池,而非市场认知度更高的宁德时代,这在30万元以上价格带被普遍视为”减分项”。
市场的不买账直接反映在资本层面。7月30日,理想汽车港股单日暴跌12.98%,连续三个交易日累计蒸发市值近400亿港元。美银分析师在研报中指出:”i8的定价与产品力出现明显错位,市场原本期待其能成为理想纯电转型的’爆款敲门砖’,但配置分层策略和电池选择削弱了产品竞争力。”
从”战略象征”到”用户思维”:理想的速度与诚意
面对市场反馈的剧烈震荡,理想的反应速度堪称”闪电战”。从7月29日正式发布i8,到8月5日宣布调整,仅用时7天。这种快速迭代的决策模式,既体现了新势力车企”小步快跑”的优势,也折射出其在转型期的焦虑。
“我们注意到用户对i8的配置选择高度集中,这让我们意识到最初的配置策略未能精准匹配用户需求。”理想汽车产品负责人在调整说明会上坦言,”将Pro、Max、Ultra统一为Max版本,本质是将用户最认可的高配配置作为基准,降低选择门槛,同时通过赠送铂金音响强化价值感知。”
这场调整的核心逻辑,是从”产品导向”向”用户导向”的快速转向。原Pro版本的配置短板被一次性补齐:统配版不仅保留了Max版本的车载冰箱、后排彩电、流媒体后视镜等”理想标配”,还通过1万元的铂金音响(市场价值约1.2万元)提升感官体验,后舱娱乐屏选装包则以1万元的”平价”姿态满足个性化需求。对于原Pro用户,理想提供了”无损失退订”或”免费升级”的选择,进一步消除用户顾虑。
转型阵痛中的警示:纯电赛道没有”想当然”
理想i8的调整,不仅是单一车型的策略修正,更折射出新势力造车狂飙时代下的深层命题——当企业从”增程式王者”向”纯电全能选手”转型时,用户认知、产品逻辑乃至品牌心智都需要经历重构。
作为国内增程式SUV的开创者,理想凭借”没有续航焦虑”的精准定位,在30万-50万元价格带建立了深厚的用户基础。但纯电市场的竞争规则截然不同:消费者不再为”解决里程焦虑”买单,而是更关注续航真实性、充电效率、智能驾驶体验,以及最直观的”配置性价比”。i8的初期失利,恰恰暴露了理想对纯电用户需求的理解存在偏差。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品牌形象的迁移。在增程领域,理想的”家庭”标签深入人心;但在纯电赛道,用户期待的是”科技先锋”或”智能标杆”。i8的产品定位未能完成这种品牌心智的切换:当用户发现其配置策略仍延续增程时代的”分级套路”,当电池供应商的选择被质疑”不够顶级”,原有的品牌信任度反而成了转型的”负资产”。
后续挑战:交付量是检验调整的终极标准
此次调整能否扭转i8的市场表现,最终要看交付数据。理想官方表示,统配版i8已进入排产阶段,首批用户交付将在8月中旬启动。但业内普遍认为,i8需要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展现出强劲的订单增长势头,才能真正证明调整的有效性。
市场竞争同样不容小觑。在中大型纯电SUV市场,问界M9、蔚来ES8、极氪009等产品已形成稳固的用户心智。尤其是问界M9,凭借华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加持,上市4个月订单突破10万台,成为该细分市场的”现象级车型”。i8若想在竞争中突围,除了配置调整,还需要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核心体验上展现出差异化优势。
另一个关键变量是用户口碑的重建。此次调整虽然快速回应了用户诉求,但前期因配置争议和碰撞测试事件(某第三方机构测试中i8侧面碰撞表现未达预期)受损的品牌形象,需要更长时间修复。有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理想需要通过持续的产品迭代和用户运营,重新建立’懂用户’的品牌标签,而i8的调整只是第一步。”
转型期的”速度与温度”
理想i8的”一周调整”,既是一场被市场倒逼的应急操作,也折射出新势力造车从”野蛮生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型的典型特征。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60%的关键节点,消费者不再为”概念营销”买单,他们需要的是”懂需求、高性价比、有温度”的产品。理想的快速调整,展现了新势力车企的灵活性,但也敲响了警钟:在转型赛道上,速度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始终把用户需求放在产品逻辑的中心位置。
对于理想而言,i8不仅是一款车型,更是其向纯电转型的”试金石”。能否通过这次调整重获市场信任,将决定其在纯电时代的竞争地位——毕竟,在新能源汽车的”战国时代”,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进化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