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当蔚来旗下全新品牌乐道的首款战略车型L90以26.58万元起售价、17.98万元租电价正式亮相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此。这款被称为”家庭纯电旗舰”的大三排SUV,不仅以极具竞争力的定价撕开了市场缺口,更让外界得以窥见蔚来十年600亿技术投入背后的”厚积薄发”逻辑。

十年磨一剑:从”技术深水区”到”用户价值显性化”
在乐道L90的媒体沟通会上,蔚来创始人李斌反复强调一个关键词——”长期主义”。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具体数据支撑的硬核投入:过去十年,蔚来累计研发投入超600亿元,覆盖三电系统、智能架构、换电网络、轻量化技术等全链条。这些看似”烧钱”的布局,最终在乐道L90上转化为一组组直击用户痛点的”实在参数”。
最典型的例证是其搭载的900伏高压平台。相较于行业主流的400-800伏平台,900伏高压架构能显著提升充电效率与电驱系统功率密度。乐道L90的340千瓦电驱系统,重量仅79公斤,体积相当于一只20寸行李箱——这种”小体积、大功率”的特性,正是900伏平台规模化应用后的成果。而供应链的深度优化,则让这一技术的落地成本大幅下探:通过与蔚来品牌共享70%的技术模块,乐道L90的电驱系统与ET9同源,电池包全系通用,既避免了重复研发的资源浪费,又通过规模化采购将硬件成本压至行业低位。
这种技术沉淀的”显性化”,在空间设计上尤为突出。针对家庭用户”6人出门10个箱子装不下”的核心痛点,乐道L90团队走访两千组家庭后,创新性地开发出240升智能前备舱——其开口宽度、高度设计均经过人机工程学优化,即便是小个子用户也能轻松取放物品;后备箱则特别设计了100多升的沉坑结构,可容纳24寸行李箱。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进,实则是蔚来对”实用主义”的深度理解:纯电大三排SUV不应只是”大而笨重”的移动空间,更要成为”能装会用”的家庭生活场景延伸。
轻量化革命:从”堆料”到”增效”的产品逻辑
在新能源汽车”堆配置”成风的当下,乐道L90却选择了一条”做减法”的技术路径。其5.2米的车长下,两驱版整备质量仅2.2吨,比同级车型轻200-300公斤——这得益于全车超90%的零部件实现了小型化与集成化:智能保险丝减重近10公斤的同时省出8升空间,电驱系统的功率密度达到行业顶尖水平,甚至连风阻系数都通过一百多处工程优化降至0.25cd。
这种轻量化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精致”,更是用户体验的实质性提升。数据显示,乐道L90的5.2米车长在狭窄路段的转弯半径比同级车型小1.2米,操控灵活性显著增强;高速工况下,其能耗表现甚至优于部分造型更方正的竞品。而最让用户惊喜的是续航表现:即便搭载60度电池(目前工信部已备案,用户调研正同步推进),其实际续航仍能超越多数70度增程式车型。这种”用更小的电池实现更长真实续航”的能力,本质上是三电效率、热管理系统与补能体系的协同结果——蔚来已建成3400座换电站,318川藏线换电路线即将贯通,珠峰大本营60公里内也将布局换电站,3分钟满电的补能速度,彻底消解了用户对纯电续航的焦虑。

多品牌协同:乐道的”走量”使命与蔚来的”生态棋局”
在蔚来的多品牌战略中,乐道被明确定义为”走量赚现金流”的核心角色。这种定位背后,是蔚来对”规模效应”的深刻认知:通过技术复用、供应链共享与精准定位,乐道不仅要自身实现盈利,更要反哺蔚来主品牌与其他子品牌,形成”蔚来托底、乐道上量、共同盈利”的正向循环。
这种协同效应已在多个维度显现:技术层面,乐道与蔚来共享70%的技术模块,省去了从零搭建研发体系的巨额投入;产品层面,乐道L90与即将发布的蔚来全新ES8形成差异化互补——前者专注家庭用户,后者向商务与个性化延伸;运营层面,乐道的”全系标配”策略不仅减少了用户的选择成本,更让生产端与供应链端的效率大幅提升(例如,配置简化后,单车型备货复杂度从5种降至1种)。这种”集中资源打透单一市场”的策略,让乐道得以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摊薄固定成本。
黎明前的坚守:用户价值是最终的”安全绳”
当被问及”若L90倒在黎明前怎么办”时,李斌的回答朴素而坚定:”我不能让80万用户没人管。”这种责任感,折射出蔚来过去两年的深层变革——从追求”高端品牌溢价”转向”用户价值优先”,从”技术驱动”转向”技术驱动+运营效率驱动”。这些调整已初见成效:乐道L90实现”上市即交付”,4月完成工信部备案后,7月便提前备足展车;供应链管理因配置简化变得高效,用户调研显示,90%的家庭用户认为L90的”可见空间”设计解决了他们的核心痛点。
在李斌看来,纯电大三排市场的临界点已经到来:增程式车型培养了用户的电动化使用习惯,充电桩与换电站网络化解了补能焦虑,而纯电架构的空间优势终于能充分释放。乐道L90的意义,不仅是一款产品的成功,更标志着蔚来用十年技术投入完成了从”技术验证”到”市场验证”的关键跨越。正如其品牌名”乐道”所寓意的——”分子的合家欢乐,分母的持家有道”,当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需求,当投入最终转化为可感知的价值,新能源车企的”盈利春天”,或许比想象中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