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振华重工的喷涂车间里,悬挂着的机械臂正对港机大梁进行毫米级精准喷涂,空气中不见一个工人的身影。这一幕成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佳开场——当全球聚焦AI大模型之时,上海正悄然将智能算法浇筑进钢铁丛林,重塑”中国制造”的基因序列。

工业心脏的算法革命
在宝钢1880热轧产线上,一块赤红的钢板正在轧机中飞驰而过。控制室内,AI压力预测模型的数值实时跳动。”我们迭代多年的人工宽展模型预测准确率仅78%,而AI模型上线几个月就达到83%。”工程师张勇指着屏幕感叹。这5%的提升背后,是每分钟减少10吨废钢的生产革命。
振华重工的智能喷涂车间内,工业级视觉识别系统正在重构传统制造业逻辑:
- 90%工期压缩:智能路径规划让百米港机涂装周期从天计变为小时计
- 58%空间释放:动态排产系统使车间流转效率突破物理限制
- 10%原料节约:自学习算法在2000次喷涂后优化出黄金用量曲线
“我们开发的数控排版AI,将钢板利用率提升了50%。”振华首席数字官赵子健展示着钢板切割图,”在制造领域,AI不只是替代人,更在突破人类无法企及的效率边界。”

三层驱动体系:上海锻造AI赋能新范式
上海以工业场景为切口,构建了独特的AI赋能系统:
算力底座战略
- 正建设中国最大智算集群:2027年200EFLOPS算力目标相当于30亿部旗舰手机算力之和
- 库帕思语料工厂构筑壁垒:每日新增1TB高质量工业数据,年底将建成1000TB垂直语料库
基础模型矩阵成型
- 阶跃星辰新发布Step3多模推理模型,推理成本降低40%
- MiniMax推出全球首个工业级开源混合架构M1模型,精准适配智能设备联网场景
- 上海已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同时容纳四大基础模型的城市
”模塑申城”攻坚计划
- 宝信工业大模型在2500℃高炉内运行,实现炼钢参数动态优化
- 振华重工融合书生·浦语大模型的生产监控系统,让设备异常响应从小时级缩短至秒级
- “我们在明年要落地300个工业AI场景。”宝钢数据AI部长肖苏的规划背后,是超亿元的年效益预期
毛细血管级智能革命

当工业心脏完成智能化改造,AI浪潮开始涌向城市末端:
手术刀尖的精密进化
- 仁济医院泌尿外科智能体投入临床:基层医生诊断准确率提升4-8%
- 该系统将三甲诊疗逻辑转化为数千条结构化决策树,可诊断43种泌尿系统疾病
社区神经元的智能觉醒
- 万里街道的长者助餐系统刚完成升级:老人语音下单到热餐配送缩短至15分钟
- “我们正在打通社区最后一公里的AI服务闭环。”街道书记罗艳介绍智能体办事系统:
- 社区服务响应时间减少60%
- 高龄独居老人监护覆盖率提升至95%
AI中试平台架设桥梁
- 上海率先建立三大功能平台:工业、医疗、文旅AI应用试验场
- 天工工业平台已收纳37个成熟方案:企业可像选购工业软件般配置AI能力
- 某装备制造商通过平台调用视觉质检模块,3天完成产线改造(原需45天)
制造之城的范式跃迁
在长兴岛的智能制造基地,振华重工新下线的智能龙门吊正进行最后调试。控制系统里运行的是上海自研的工业大模型,钢结构中流淌着国产芯片的算力——这恰是”上海模式”的具象化缩影:硬件自主化+算法本地化+场景深度化。

当全球还在争论GPT-5的参数规模时,上海AI企业已在钢花飞溅的转炉旁调试模型参数;当元宇宙概念陷入低迷,这里的智能眼镜已实现”看一眼支付”的消费革命。从宝钢热轧产线上0.1秒的算法优化,到万里社区独居老人收到适温午餐的感动时刻——这场由制造业主导的AI变革,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上海的实践证明:真正的AI革命不在参数竞赛场上,而在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在港口吊臂的旋转轨迹里,在社区长者舒展的笑容间。当万亿级钢铁产业与智能算法深度融合,”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正在算法迭代中锻造成”上海智造”的崭新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