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的江湖里,”贾跃亭”三个字向来是个自带流量的符号。从”为梦想窒息”的豪言,到远走美国的蛰伏;从FF 91的”量产噩梦”,到第二品牌FX的”卷土重来”,这位曾经的中国互联网大佬,始终在舆论的漩涡里起起落落。而最近,随着法拉第未来(FF)第二品牌FX首款车型FX Super One的亮相,一场关于”山寨”的争议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只不过,这一次剧情的反转,比大多数人预想的更快。

从”撞脸”到”授权”:一场被误解的设计风波
故事的开头,始于一组FX Super One的路透图。作为FF推出的纯电MPV,这款被贾跃亭称为”承载中美汽车产业桥梁战略”的新车,刚一露面就引发了广泛讨论。网友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其外观设计上:流畅的车身线条、悬浮式车顶、贯穿式尾灯,甚至前舱盖的隆起造型,都与长城汽车旗下魏牌的高山MPV高度相似。更巧合的是,FX Super One的前中网位置,竟也装上了一块与高山风格相近的巨大屏幕——一时间,”贾跃亭山寨魏牌”的调侃声,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
但剧情的转折,往往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就在舆论持续发酵之际,一则来自行业内部的消息,彻底改写了这场”山寨罗生门”的走向:长城汽车已与FF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其”中美汽车产业桥梁战略”中首家落地合作的中国车企;而FX Super One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一合作框架下,获得了长城汽车相关车型的技术授权。换句话说,所谓的”撞脸”,本质上是经过合规授权的”借鉴”,而非外界猜测的恶意模仿。
这一消息之所以引发震动,在于它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个潜规则:当新势力们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往往陷入”设计内卷”的困局——要么斥巨资请顶级设计公司操刀,要么在现有成熟车型上”微创新”。而对于FF这样资金链长期紧张的企业而言,能通过与成熟车企的技术授权合作,降低设计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显然是一条更现实的生存路径。
从FF 91到FX:贾跃亭的”造车马拉松”,终于看到了补给站?
要理解这场合作的特殊意义,必须回溯到贾跃亭的造车往事。2017年,FF 91在拉斯维加斯的发布会上惊艳全场:超5米的长度、3秒破百的动力、L4级别的自动驾驶,让它一度被称为”特斯拉杀手”。但谁也没想到,这场”高光首秀”,竟成了FF长达7年的”噩梦序章”——资金断裂、工厂停工、高管离职、量产跳票……从2017年到2023年,FF 91的累计交付量始终停留在个位数;即便在2023年7月勉强交付了首批车辆,后续也因供应链问题和资金缺口,彻底陷入了停滞。
但贾跃亭的”执念”远超外界想象。去年6月,当外界普遍认为FF即将退出舞台时,他却突然抛出了”第二品牌FX”的计划,提出要打造”面向大众市场的智能电动车”;今年1月,FX的轮廓逐渐清晰——定位纯电MPV,目标是对标丰田埃尔法;4月,贾跃亭更放出”豪言”:要将公司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FX,确保2025年底前首车下线,并力争量产后两年内实现”数万辆级”的产销规模,最终成为”美国AI EV时代的丰田”。
只是,这样的”豪言”在现实中显得格外脆弱。此时的FF,不仅要面对特斯拉Model Y、福特电马等主流车型的挤压,还要应对中国新势力如理想MEGA、极氪009的海外扩张。单靠自身力量,FX想要在竞争白热化的MPV市场中突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与长城汽车的合作,恰恰补上了这块最关键的短板——作为中国头部车企,长城不仅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丰富的车型开发经验,更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储备。通过授权使用高山等成熟车型的设计,FX得以快速搭建起产品框架,将原本需要2-3年的研发周期压缩至1年内。
当”老赖”标签遇上合作曙光:贾跃亭的”翻身仗”,真的能打吗?
从”山寨争议”到”授权合作”,这场风波的本质,是贾跃亭在绝境中寻找生存空间的缩影。过去几年,他的形象早已从”商业天才”沦为”老赖”——拖欠供应商货款、被列入失信名单、多次承诺未兑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造车”的坚持,确实带着某种悲壮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美国加州汉福德工厂的车间里,在FF位于洛杉矶的办公室中,这个被舆论反复调侃的男人,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造车蓝图”。
而此次与长城的合作,之所以被视作”转折点”,不仅因为解决了设计难题,更因为它为FX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供应链的大门。要知道,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从”设计”延伸至”制造”——电池、电机、电控的供应链管理,芯片、传感器的采购成本,甚至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都需要强大的本土资源支撑。通过与长城的合作,FX不仅可以快速获得成熟的设计方案,更能借助长城在中国的供应链网络,降低制造成本,缩短交付周期。这对长期受困于”资金荒”的FF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当然,合作的落地只是第一步,FX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FX Super One的产品力并不算突出:纯电MPV的赛道上,理想MEGA凭借”巨无霸”体型和5C超充技术抢尽风头,极氪009以”全铝车身”和”移动会客厅”定位站稳高端,就连传统车企的腾势D9、岚图梦想家,也已形成了稳定的用户群体。FX若想在这些巨头中分得一杯羹,除了”授权设计”的短期优势外,更需要拿出差异化的竞争力——比如更智能的座舱交互、更高效的补能方案,或是更精准的用户定位。
造车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游戏
回到最初的”山寨”争议,或许我们该对贾跃亭多一份理解。在新能源汽车这个”烧钱如烧纸”的行业里,新势力们的生存法则本就残酷:有人靠技术突破突围(如比亚迪),有人靠供应链整合降本(如特斯拉),也有人靠差异化定位占领细分市场(如理想)。对于FF这样的”后来者”,尤其是在资金、资源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合规授权快速搭建产品框架,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智慧,而非道德意义上的”抄袭”。
更重要的是,这场合作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球化趋势——中国车企的技术输出能力,正在从”整车出口”升级为”技术授权”;而海外新势力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也从”零部件采购”深化为”全链合作”。当贾跃亭的FX与长城的手握在一起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企业的联手,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话语权提升的缩影。
至于贾跃亭本人,无论最终是”逆袭成功”还是”继续挣扎”,他的存在本身,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注脚。或许正如他自己常说的:”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只是需要更多时间。”而现在,通过与长城的合作,他终于拿到了那张”时间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