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离职员工被追讨4.4万元餐费”的爆料,将广州游戏公司多益网络再次推向舆论风口。这家曾凭借《神武》《梦想世界》等经典游戏在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近年来却因一系列非常规操作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董事长徐波的8亿”情债纠纷”,到内部反腐檄文,再到如今的离职工资扣除争议,多益网络的每次出场都伴随着令人瞠目的剧情转折。

一纸短信引发的轩然大波
据界面新闻报道,近日有离职员工收到署名多益网络的催款短信,要求其按30元/餐的标准补缴总计44,490元的餐费,并威胁将采取法律手段追讨,甚至计收逾期利息。短信中详细列明了该员工在职期间的就餐次数统计表,精确到个位数的计算方式引发网友热议。更早之前,微博大V曾爆料该公司存在”食堂免费但劳动仲裁时按50元/餐扣费”的潜规则,社交平台上也有自称前员工的用户提到劳动合同中存在类似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发稿时,多益网络官方既未公开回应此事,媒体致电其总机也始终无人接听。这种”冷处理”态度与该公司此前高调发声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去年徐波曾在个人社交账号撰写万字长文,痛斥前CEO团队”广告腐败””纵容外挂”,甚至自曝为前女友转账8亿元后反被卷款潜逃的往事。这种将私人恩怨与公司治理混为一谈的操作,早已让外界对其企业文化的专业性打上问号。
游戏巨头背后的”非常规”标签
成立于2006年的多益网络,凭借徐波对回合制网游的深刻理解,曾打造出《神武》系列这样的现象级产品。公开数据显示,2015至2017年间公司毛利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净利润率超过50%,这样的财务表现即便在游戏行业也堪称亮眼。然而光鲜的业绩背后,公司的经营逻辑却屡屡突破常规认知边界:
- 薪酬体系的”创新”设计
从餐费争议延伸到更广泛的用工制度,多益网络被曝存在多项特殊规定。有离职员工透露,公司曾要求签订包含”自愿放弃加班费””绩效工资按老板心情发放”等条款的合同。此次餐费事件若属实,则暴露出企业试图通过合同条款将刚性成本转嫁给劳动者的嫌疑——毕竟在正常商业逻辑中,企业提供的餐饮福利本应属于人力成本的一部分。 - 管理风格的”家长式”控制
徐波本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军事化管理”理念,公司内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与行为规范。这种文化或许能解释为何会出现将生活消费(如餐费)与劳动关系捆绑的操作:当管理者将员工视为需要全方位管控的对象时,边界感的模糊化便成为必然结果。 - 危机公关的”反套路”应对
面对负面舆情,多益网络的反应往往出乎意料。不同于多数企业选择道歉整改的路径,该公司更倾向于通过撰写檄文、发起舆论战等方式转移焦点。例如2021年的反腐檄文中,徐波不仅指控前高管团队渎职,还详细披露了公司内部监控数据与财务细节,这种”自曝家丑”的操作虽短暂赢得部分网民同情,却也暴露出企业治理结构的重大缺陷。
从游戏公司到争议漩涡中心
多益网络的案例折射出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部分企业在取得商业成功后,未能同步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徐波作为创始人,其个人意志对公司决策的影响远超一般职业经理人模式——无论是将私人纠纷公开化,还是制定非常规用工条款,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随着人口红利消退与监管趋严,游戏公司普遍面临增长压力。多益网络近年来多次尝试IPO未果,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治理能力的担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若不能回归专业化运营轨道,仅靠创始人个人IP维持热度,终将陷入信任危机。
法律红线与商业伦理的双重拷问
此次餐费事件已超出企业内部管理的范畴,涉及劳动法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克扣劳动者工资,除非双方有明确约定且不违反强制性法规。若企业单方面在合同中加入不合理条款,劳动者有权主张该条款无效。目前已有律师指出,要求离职员工返还已提供的餐食费用缺乏法律依据,涉嫌变相克扣劳动报酬。
更重要的是,此类事件对企业商誉的损害难以估量。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违背常识的管理行为都可能引发舆论风暴。多益网络若不能及时纠正错误做法并给出合理解释,其游戏产品的用户基础与合作伙伴信心恐将受到进一步冲击。
结语:企业发展的终极命题
多益网络的遭遇提醒所有企业经营者:商业成功不能以牺牲基本商业伦理为代价。当一家公司将精力过多投入于内部权力斗争、创始人个人形象塑造而非产品创新与员工权益保障时,其发展根基已然松动。在这个消费者主权崛起的时代,唯有真正尊重法律、敬畏市场规则的企业,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多益网络能否从这场风波中吸取教训,重新聚焦游戏主业与合规经营,将是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