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文化IP遇上数字出版:解码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创新基因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迎来了一场文化与科技交融的盛宴——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正式开幕。这场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国际盛会,在80个国家和地区、1700余家展商的参与下,不仅延续了其作为全球出版业风向标的专业属性,更通过一系列创新展区的设置,向公众敞开了一扇观察出版业变革的窗口。从“网络文学专题展区”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IP展区”,从AI赋能的数字出版到美食书展的感官体验,BIBF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讲述着中国故事与世界文化的对话。

网络文学:从“草根叙事”到“文化出海”的跃迁

在BIBF的网络出版馆内,阅文集团展台前人头攒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庆余年》《诡秘之主》等作品的海外改编剧片段,而一旁的互动屏则允许观众通过VR设备“进入”小说中的虚拟世界。这一场景折射出中国网络文学的嬗变:曾经被视为“草根娱乐”的网文,如今已成为文化输出的生力军。

据雷建华介绍,本届BIBF首次设立“网络文学专题展区”,通过图书、短片、文创周边等形式,展现网络文学从文字到影视、游戏、动漫的IP全产业链开发。值得注意的是,展区特别设置了“网文出海”板块,展示《全职高手》《斗破苍穹》等作品在东南亚、欧美市场的本地化运营案例。“我们不仅提供翻译支持,还会根据当地文化调整剧情细节。”一位展台工作人员透露,例如越南版《诛仙》就增加了佛教元素以贴合本土审美。

这种“文化适配”策略的背后,是中国网络文学全球影响力的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中国网文海外市场规模已突破30亿元,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BIBF的展区设计,恰恰成为这一趋势的微观缩影——在这里,网络文学不再局限于“爽感叙事”,而是成为承载价值观输出与文化认同的媒介。

传统文化IP:当哪吒遇见黑神话的技术革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故事IP展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黑神话:悟空》的实机演示区。这款以《西游记》为背景的动作游戏,凭借其逼真的毛发渲染技术和对原著精神的创造性诠释,成为近年来中国文化“破圈”的代表作。而相邻展台上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手办墙,则通过盲盒、可动人偶等形式,将传统神话人物转化为年轻一代的潮流符号。

“我们希望通过游戏和文创,让年轻人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腾讯互娱展台负责人介绍道。这一理念与展区主题“传统文化故事的现代转译”不谋而合。除了影视游戏,展区还展示了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壁画项目——通过高精度扫描和AI修复技术,千年前的飞天壁画得以在电子屏幕上“活”起来。

这种“科技+文化”的融合并非偶然。近年来,《中国奇谭》《三体》等作品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IP在数字化时代的巨大潜力。而BIBF的展区设置,实质上是为这种转化提供了一个展示与交易的平台。正如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副局长赵海云所言:“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展示图书,更是构建一个让文化‘活起来’的生态系统。”

从绘本插画到美食书展:全民阅读的多元可能

如果说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化IP展区体现了BIBF的专业性与国际性,那么五大特色展区则彰显了其“全民阅读”的亲和力。在BIBF绘本展的童书区,故宫立体书《穿越紫禁城六百年》前围满了孩子。这本书通过多层纸艺结构还原了故宫建筑,翻开每一页都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漫游。“我们希望通过互动设计,让孩子爱上阅读。”出版方代表表示。

与此同时,BIBF艺术书展的主题“透视之维”引发了艺术爱好者的热议。展区中央,徐冰的《地书》装置作品以象形符号构建了一个无国界的语言系统,而吴洪亮的摄影集则通过微距镜头捕捉书籍纸张的微观纹理。“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艺术表达。”策展人王璜生如是说。

最具烟火气的莫过于世界礼物市集。在这里,意大利驻华使馆展台的红酒搭配着《慢食主义》图书,日本展商的动漫周边旁摆放着《寿司之神》食谱。这种“图书+商品”的跨界模式,模糊了阅读与生活的边界,也让书展成为一场文化消费嘉年华。

结语:出版业的未来在“融合”

从网络文学的全球化到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从专业版权交易到全民阅读推广,BIBF的每一次创新都在回应同一个命题:出版业如何在新媒介时代找到新的生长点?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看似分散的展区中——当技术赋能内容、当传统邂逅现代、当阅读跨越国界,出版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正如一位参展商所说:“未来的出版不再是‘书’的生意,而是‘故事’的生意。”而BIBF,正是这个故事最生动的讲述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