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麓弦歌起 少儿京剧传薪火——2025年”天柱山杯”少儿京剧票友大赛启幕

七月的潜山,天柱山云雾缭绕,山脚下的文化公园里,一阵清脆的京胡声穿透暑气,拉开了2025年”天柱山杯”少儿京剧票友大赛的序幕。7月21日晚,这座因”京剧鼻祖”程长庚而闻名遐迩的皖西南小城,用一场融合古典雅韵与童真活力的盛会,向中国京剧的辉煌历史致以最诚挚的礼赞。

从”徽班故里”到”少儿京剧高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作为清代徽班进京的起点,潜山始终是京剧艺术的重要发源地。235年前,程长庚率三庆班从这里出发,将二黄调与北方曲艺融合,为京剧的形成奠定基石;235年后,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名”小戏骨”齐聚潜山,在程长庚的故乡用童声童韵续写京剧传奇。这场由安徽演艺集团指导、安徽省振兴京剧艺术交流中心与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少儿赛事,既是对”徽班进京”这一文化盛事的深情纪念,更是以少儿视角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创新实践。

“选择潜山作为主场,不仅因为这里是京剧艺术的’根’,更因为程长庚’敢为人先、精益求精’的精神,与少儿艺术培养中’启蒙、传承、创新’的理念不谋而合。”大赛总策划、安徽省振兴京剧艺术交流中心主任李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孩子们的眼睛看京剧,用孩子们的表演传京剧,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生代中焕发新的光彩。”

从397到140:一场关于热爱与坚持的筛选之旅

自3月1日赛事启动以来,”天柱山杯”的热度随着夏日的升温持续攀升。组委会收到的397份报名表,覆盖了全国28个省份,最小的参赛者仅7岁,最大的不过12岁。这些怀揣京剧梦想的孩子,有的来自专业京剧院团的学员班,有的是戏曲学校的”潜力新星”,更多的是利用课余时间在社区剧团、戏曲兴趣班学习的”业余票友”。经过初赛的视频筛选与复赛的现场比拼,最终140名小选手脱颖而出,其中三分之一曾斩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花奖,堪称”少年京剧天团”。

在复赛现场,来自上海的10岁女孩林知夏表演的《贵妃醉酒》片段,让评委们眼前一亮。”她才学戏三年,但水袖翻飞时的柔美、台步移动时的稳当,完全超出了同龄人的水平。”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本次大赛评委王秀兰评价道,”更难得的是,她在唱到’海岛冰轮初转腾’时,眼里有光——那是对京剧纯粹的热爱。”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公平的竞技平台,大赛特别组建了由京、沪、鄂、皖四地京剧院团名家与戏曲学院教授组成的”豪华评审团”,包括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的弟子、梅花奖得主张建国,湖北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的亲传弟子陈晓霞等。同时,安徽省公证处全程驻场监督,从选手抽签、现场评分到成绩统计,每个环节都接受实时公证,确保”一碗水端平”。

七天赛程:在天柱山下演绎”生旦净丑”的童年版

7月22日至26日,潜山市文化公园的露天舞台将成为”少儿京剧的梦幻剧场”。每天下午3点,随着开场锣鼓的响起,小选手们将轮番登台,生、旦、净、丑四大行当逐一亮相。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调试灯光音响,舞台背景板上,程长庚的经典剧照与天柱山的壮丽风光交相辉映;观众席上,许多家长特意从外地赶来,带着自制的应援牌为孩子加油;还有不少潜山市民搬着小马扎坐在后排,期待着一场”接地气”的京剧盛宴。

“别看孩子们年纪小,准备的功夫可一点不含糊。”来自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伴奏师陈师傅告诉记者,为了配合小选手的表演,他提前半个月就开始调整伴奏节奏,”比如《空城计》的西皮慢板,成人唱段拖腔较长,孩子们气息不够,我们就把速度稍微放快一点,既保留原韵,又让孩子唱得舒服。”

除了个人表演,大赛还设置了”集体节目”环节,140名小选手将共同演绎《穆桂英挂帅》选段。排练时,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改良戏服,举着小靠旗跑圆场,虽然动作还有些生涩,但眼里闪烁的光芒让人看到了”京剧后继有人”的希望。

从赛场到生活:让京剧成为孩子们的”终身爱好”

7月27日晚的颁奖仪式,将为本届大赛画上圆满句号。据了解,除金、银、铜奖外,赛事还设置了”最佳表演奖””最具潜力奖””传承小达人奖”等特色奖项,获奖选手将获得与专业院团演员同台演出的机会,部分优秀者更有望入选”程长庚少儿京剧传承班”,接受系统化专业培训。

“我们办赛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小明星’,而是通过比赛激发孩子们对京剧的兴趣,让他们在舞台上收获自信,在竞争中学会坚持。”李芳主任说,”很多家长告诉我,孩子为了准备比赛,主动减少玩手机的时间,每天早起吊嗓子;还有个小选手,为了演好包公的’黑头’,专门去博物馆研究程长庚的戏服纹样——这些变化,比获奖更珍贵。”

夜幕渐沉,文化公园的舞台上,一群”小演员”仍在加紧排练。11岁的”老生”王浩宇穿着借来的戏服,一遍遍练习《定军山》的念白:”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他的妈妈站在旁边,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以前总觉得京剧离孩子很远,现在看他这么投入,我突然明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老古董’,只要找到与孩子的连接点,就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天柱山的晚风轻拂,京胡的余音绕梁。在这场属于孩子们的京剧盛会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是一场跨越时代的文化传承——当”京剧鼻祖”的故乡响起稚嫩的唱腔,当千年古县的舞台绽放童真的光芒,我们有理由相信:京剧的未来,正藏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眸里,藏在他们一字一顿的念白中,藏在每一个为梦想全力以赴的身影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