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洛杉矶的聚光灯下,贾跃亭带着他的新品牌FX,高调发布了首款MPV车型FX Super One。”颠覆传统设计”的宣传语还在空气中震荡,48小时后,中国网友的一组对比图就将这场”发布会”的成色彻底扒了个底朝天——从贯穿式尾灯的弧度、车身腰线的起伏,到内饰按键的排列逻辑,甚至是轮毂的辐条样式,FX Super One竟与长城魏牌高山9的重合度超过九成。更戏剧性的是,FF中文官网的产品描述里,竟还残留着未删除的”高山9全系标配智能电四驱系统”的原版文案,技术参数的”复制粘贴”痕迹,比太平洋的海浪还要明显。

抄袭还是合作?沉默背后的罗生门
当”贾跃亭抄袭长城”的话题登上热搜时,最耐人寻味的不是网友的群情激愤,而是两家公司的集体沉默。作为A+H股上市的长城汽车,若真与FF存在技术授权或深度合作,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本应在第一时间发布公告;而贾跃亭的FF,素来以”画饼”著称,此时却对抄袭争议避而不谈。这场”不否认不承认”的默契,让事件迅速演变成一场罗生门。
市场的猜测分成了两派:一方认为,长城可能”将计就计”,借贾跃亭的流量为自己的魏牌高山造势。毕竟,近期魏建军频繁在媒体露面,从”汽车圈恒大论”到”长城智驾全球第一”,再到”不辞退35岁员工”,每一次发声都精准踩中舆论热点。而贾跃亭虽已沦为”老赖”代名词,却是自带流量的”顶流”——FX Super One发布后,”贾跃亭抄袭长城”的话题三天内阅读量破10亿,魏牌高山的单日搜索量暴涨300%。对长城来说,这场意外的舆论风暴,反而成了免费的营销工具。
另一方则提出更现实的猜想:或许长城早已发现FF的”借鉴”,双方正通过谈判达成某种合作。毕竟,魏牌高山在国内售价约25万元,而FX Super One在美国的定价高达8万美元(约合58万元),溢价幅度超过130%。更巧合的是,魏建军今年5月曾公开表示高山是”全球车型”,若FF的抄袭行为被默许,倒像是为高山”出海”铺了条捷径。
贾跃亭的”资本剧本”:从乐视到FF的老套套路
无论双方是否合作,贾跃亭的信用早已破产,这是不争的事实。从2017年乐视债务危机开始,这位曾经的”互联网新贵”就上演了一出完美的”资本大逃杀”:以”造车”为名套现近百亿,通过复杂的离岸股权架构将资金转移至海外,留下国内逾200亿债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后,他滞留美国不归,”下周回国”成了全网笑谈。
而FF的”量产神话”,更是将”画饼”艺术推向了新高度。自2017年发布FF91以来,贾跃亭8年内6次宣布”即将量产”,实际年销量却从未超过20辆(2023年仅11辆)。去年,FF还以”订单破万”为噱头融资,结果被扒出所谓”订单”八成来自租车公司,本质是”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如今,FX Super One发布前突击宣布的1.05亿美元融资、超1万份付费订单,不过是旧戏新唱——用预订单吸引新投资,再用新资金填补生产缺口,循环往复的”金融永动机”,早已被业内看穿。
FX Super One:一场关于安全与常识的”自杀式设计”
如果说抄袭争议是这场风波的导火索,那么FX Super One的设计,则彻底暴露了FF对技术与安全的双重漠视。最受诟病的,是车头那块42英寸的LED巨屏(被命名为Super EAI F.A.C.E.系统)。从安全法规看,车头是行人碰撞的主要受力区,全球主流市场(包括中国、欧盟、美国)都明确规定该区域必须采用吸能材料,且前格栅的散热、透光率需符合严格标准。一块占据车头近1/3面积的玻璃大屏,不仅会增加碰撞时的维修成本(轻微追尾可能需更换整屏),玻璃碎裂后更可能对行人造成二次伤害。
从实用性角度看,这块大屏的存在更是荒诞。美国加州、亚利桑那州等FF的主要目标市场,夏季地表温度常超50℃,暴晒下电子元件易出现死机、卡顿;雨季时,前挡风玻璃的雨水飞溅会导致屏幕触控失灵;更讽刺的是,FF一边宣传车身强度”可承受50吨静压”,一边在车头安装易碎的玻璃屏,这种自相矛盾的设计逻辑,与其说是”技术创新”,不如说是为发布会PPT量身定制的噱头。
业内工程师直言:”这种设计连最基本的安全测试都过不了,量产必遭监管狙击。”而FF似乎对此早有预料——毕竟,从FF91到FX Super One,”量产”二字始终停留在口头上,所谓的”交付”不过是给投资人看的”样板戏”。
长城的”流量陷阱”:营销狂欢下的三重风险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长城的选择耐人寻味。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双方既未承认合作,也未否认抄袭,任由”被抄袭”的话题持续发酵。这种”沉默是金”的策略,看似坐收渔利,实则暗藏三重风险:
其一,品牌价值的隐性损耗。贾跃亭的标签是”老赖””画饼”,当他与长城深度绑定,消费者很容易将”抄袭争议”与”投机取巧”划等号。尤其当FF的”订单造假””量产跳票”等黑历史被反复提及,长城辛苦建立的”技术派”形象可能被稀释,甚至被贴上”蹭流量”的负面标签。
其二,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若最终证实双方存在合作却未披露,长城将面临证监会的调查与处罚;若合作纯属乌龙,长城对舆论的放任态度,会被投资者视为”信息披露失责”,进而动摇对公司治理透明度的信心。对于一家市值超千亿的车企来说,这种信任崩塌的影响,远不止短期的股价波动。
其三,设计话语权的被动。如果”被抄袭”的叙事持续发酵,外界可能会质疑长城的设计原创力——”连贾跃亭都能抄,说明技术门槛不高”。这种负面认知,可能影响长城在未来与国际品牌竞争中的议价能力。
流量来了,但能接住吗?
从目前的态势看,这场风波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狂欢。长城借助贾跃亭的”黑红流量”,成功让魏牌高山成为舆论焦点;贾跃亭则通过”抄袭争议”,再次将FF推上热搜,为后续融资埋下伏笔。但热闹过后,留下的可能是一地鸡毛——长城需要面对品牌价值的损耗、资本市场的质疑;FF则继续在”量产”的泥潭里挣扎,而所谓的”中美汽车产业桥梁战略”,终究只是资本游戏的注脚。
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消费者或许会为一时的流量买单,但绝不会为虚假的营销鼓掌。对长城来说,若想真正实现”全球车型”的目标,靠的不是蹭别人的热度,而是扎实的技术研发与透明的企业治理;对贾跃亭而言,若继续沉迷于”画饼”的资本游戏,再华丽的发布会,也终将被打上”世纪巨骗”的标签。这场风波或许会随着时间淡去,但它留下的警示,值得所有企业深思:流量来了,你真的能接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