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Q2财报:销量利润双下滑背后的转型突围战

2025年7月23日,美国得州奥斯汀的特斯拉总部,一场备受关注的二季度财报会如期举行。与三个月前一季度财报会上马斯克还挂着”政府效率部顾问”头衔时的松弛不同,这场会议的气氛明显紧绷——屏幕上的财务数据揭示着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特斯拉正经历着连续两个季度的业绩下滑,而从自动驾驶到人形机器人,从低价车型到技术路线,马斯克和他的团队正试图在震荡中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数据下滑:短期阵痛还是趋势转折?

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二季度全球交付量仅38.4万辆,同比下降13%;汽车业务收入166亿美元,同比下滑16%;总收入225亿美元,连续第二个季度同比下降12%。更关键的是,运营利润9.23亿美元,同比锐减42%;自由现金流更是跌至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9.4亿美元大幅缩水。尽管毛利率维持在17.3%不算历史最低,净利润11.7亿美元的同比16%降幅,还是让市场对特斯拉的增长动能产生疑虑。

“收入下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特斯拉CFO瓦伊巴夫·塔尼娅在会上解释,销量下降、新能源积分收入减少、车辆平均售价走低,以及能源发电与储能业务的收缩共同拖累了业绩。但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及其他业务收入逆势增长,这或许暗示着特斯拉在用户生态运营上的突破——当硬件销售承压时,软件与服务正在成为新的护城河。

自动驾驶:从”期货”到”量产倒计时”

尽管整体业绩承压,马斯克在会上反复强调的”未来核心价值”——自动驾驶与Robotaxi业务,却展现出惊人的进取心。他再次重申:”2025年下半年将是特斯拉真正的财务变革起点,一旦自动驾驶起飞,增长将呈指数级。”

这一次,马斯克给出了更具体的时间表:明年下半年,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将在美国市场突破100万辆规模;搭载FSD的Model Y已在6月于德州奥斯汀启动Robotaxi试运营,目标是让绝大多数特斯拉车辆实现无人驾驶,相关训练成果将通过OTA推送给现有车主。”美国多数人甚至不知道FSD的存在,就连车主中也有半数从未体验过。”马斯克坦言,推广FSD将成为下一阶段重点——用户到服务中心时,团队会主动引导试用,通过操作视频降低使用门槛。

技术路线上,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仍在争议中前行。面对”雨雪天气摄像头失效””强光环境决策失误”的质疑,马斯克首次披露了关键技术突破:采用直接光子计数替代传统图像信号处理,绕过了ISP(图像信号处理器)的干扰,使摄像头在强光下”洗白”画面转化为有效数据,暗光环境成像能力接近甚至超越人眼,雾天表现同样优异。”这不是简单的软件升级,而是硬件与算法的协同创新。”他强调。

市场层面,FSD的订阅模式正在悄然调整。美国市场提供8000美元一次性购买或99美元/月订阅两种选择;中国市场的”智能辅助驾驶”(FSD完全版)定价6.4万元,”增强辅助驾驶”3.2万元,后者已包含智能导航变道、自动泊车等功能。随着FSD在华落地,马斯克预言的”百万辆级使用规模”或将加速到来,而订阅制很可能成为主流模式——这不仅能带来稳定现金流,更能通过用户数据持续优化算法。

低价车型:2025年底的”普惠之战”

被追问两年的”2.5万美元低价车型”终于有了明确时间表。二季度会上,特斯拉确认该车型6月起已在德州工厂投产,计划2025年四季度登陆北美市场。”这不是妥协,而是战略必然。”车辆工程副总裁拉斯·莫拉维强调,新车将充分利用现有产线兼容设计,聚焦”最低用车成本”,以月供金额为最大差异化卖点,目标是通过规模效应重塑市场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这款车的定位并非”低端产品”,而是在保持特斯拉品牌调性的前提下,通过简化非核心配置(如内饰材质、智能座舱功能)降低成本。”我们需要让更多消费者买得起特斯拉,而不仅仅是高端用户。”莫拉维透露,初期产能爬坡可能慢于预期,但团队已解决大部分”最后的小问题”,行业动荡不会阻碍既定节奏。一旦低价车型上市,特斯拉的”价格金字塔”将更完整——从百万级的Cybertruck到亲民款新车,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人形机器人:特斯拉的”第二曲线”

如果说自动驾驶是”现在进行时”,那么人形机器人Optimus已被马斯克定义为”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二季度会上,他更新了Optimus的最新进展:年底将推出Optimus 3原型机,明年启动量产;尽管目前仍属研发阶段(仅生产少量用于工厂测试),但10年内目标年产能达百万台——”如果进展顺利,2029年就能达成这个目标”。

技术挑战同样严峻。Optimus涉及约1万种独立零件,从定制电机、减速器到电子元件,几乎所有部件都需要重新开发供应链。”永磁体的供应是个大问题。”马斯克坦言,由于中国实施磁铁出口管制,Optimus手臂中的执行器面临原材料限制。但他强调,特斯拉正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依赖,例如优化永磁体使用效率、探索替代材料。

在与Waymo的对比中,马斯克再次力挺纯视觉路线:”我们的成本仅为Waymo的四分之一。”他解释,Robotaxi的核心优势在于与特斯拉汽车的共享技术——同样的FSD算法、同样的传感器方案、同样的OTA升级能力,这使得特斯拉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落地上具备天然优势。

中美竞争:无人机与机器人的”双雄格局”

财报会的尾声,一位投行分析师抛出了中美科技竞争的关键问题:”在物理AI领域,中美差距有多大?”马斯克的回答引发行业震动:

“无人机领域,中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全球70%的无人机由中国制造,供应链更是100%依赖中国——如果离开中国零部件,美国连一架完整的无人机都造不出来。这不是贬低美国,而是客观事实。”

“但人形机器人领域,情况完全不同。我相信没有任何国家的公司能与特斯拉匹敌,特斯拉和SpaceX将稳坐第一。唯一需要警惕的是,排行榜2到10名可能全是中国企业。”

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从全球无人机市场看,大疆等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早已超过80%,从消费级到工业级形成完整产业链;而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尽管特斯拉Optimus声量最大,但中国企业如优必选、小米等已在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和场景应用(如服务机器人)上形成突破,部分技术指标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转型期的特斯拉需要耐心

从二季度财报看,特斯拉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传统汽车业务增长乏力,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收益,低价车型的市场接受度仍需验证。但换个视角,这恰恰是一家科技巨头从”硬件制造商”向”智能生态服务商”转型的必经之路——当汽车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当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特斯拉的布局正在超越传统车企的想象边界。

正如马斯克在会后社交媒体上写下的:”特斯拉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车主都能体验FSD的魅力。”或许,真正的突破不在于某个季度的财务数据,而在于这些前沿技术何时能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特斯拉而言,2025年的”阵痛期”,可能正是下一个黄金十年的起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