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的密云太师屯镇,洪水正顺着河道缓缓退去。葡萄园村的青石板路上还沾着泥浆,几户人家的院墙上,被水浸泡过的红砖泛着深色水痕。35岁的王天宇蹲在自家院门口,正给铲车轮胎做最后检查——这台陪伴他多年的”老伙计”,车身还残留着洪水退去时的水线,驾驶舱座椅上,泡面包装袋和矿泉水瓶东倒西歪,那是他28日救援时留下的”战斗痕迹”。

“接到电话时,水已经漫到窗台了”
“那天早上6点15分,我正在家里吃早饭,朋友电话打进来,声音都变了调:’赶紧来葡萄园村,河发了大水!'”王天宇回忆起救援当天的情形,眉头微微皱起。他家住在太师庄村,虽属同一镇,但地势比葡萄园村高不少,”往年汛期也会涨水,但从没漫到过村子主干道。”
挂了电话,他抓起车钥匙就往外跑。”开着小车到村口时,水已经没了半个车轮。”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紧:原本齐整的街道成了湍急的河道,浑浊的河水裹挟着家具、树枝甚至冰箱外壳奔涌而下,几栋平房的屋顶上,老人和孩子正抓着瓦片拼命挥手。
“我家铲车就停在院子里!”王天宇掉转车头,10分钟后就把停在车库的黄色铲车开了出来。这台他自己经营的工程车,平时主要用来做土方工程,”最近下雨没活,司机放了假,没想到今天要自己上场。”
“铲车斗里的每一步,都要踩实了”
上午7点多,王天宇的铲车第一次驶入葡萄园村的积水区。此时水深已过1.5米,浑浊的水流中不时漂来碎木板和钢筋,”根本看不见水下有什么,开快点怕扎胎,开慢了又怕耽误救人。”
他的任务很明确:用铲车斗作为”移动方舟”,先转移困在平房里的老人和孩子,再接送救援人员和冲锋舟深入重灾区。”刚开始几趟,手心里全是汗。”王天宇说,最揪心的是运送78岁的张奶奶——老人裹着被子坐在斗里,浑身发抖,”她抓着我的胳膊直念叨’娃,我这把老骨头可别连累你’,我只能踩着油门稳当点,嘴里应着’奶奶,咱肯定安全’。”
随着水位上涨,铲车斗的高度成了关键。”我的斗举升后有2米高,后来水漫到快2米时,房顶上的人下不来,我就把斗斜着靠在墙根,让他们顺着斗沿爬进来。”他说,最惊险的一次是转运一对抱着婴儿的夫妻,”婴儿裹着襁褓,妻子怀里还揣着药瓶,我开着斗贴着墙根走,生怕晃一下。”

“泡面是应急粮,但救人比吃饭急”
当天下午3点多,有段救援视频在网络热传:王天宇坐在铲车驾驶舱里,面前摆着一桶泡面,左手扶着方向盘,右手捏着面条往嘴里送。”那哪是馋泡面啊?”他笑着解释,”早上政府送来了应急食品,有泡面、火腿肠还有盒饭,但我们刚救出一批人,下一批被困的还在房顶上等着,根本顾不上坐下来吃。”
他记得最清楚的是下午4点左右,最后一户被困的82岁李大爷被救上斗。”大爷攥着我的手说’谢谢娃,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水’,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泡面味儿都香了。”直到晚上7点多,确认所有被困人员都转移完毕,他和同伴们才蹲在路边,狼吞虎咽地扒拉了两口盒饭。
“不是我一个人,是整座村的’铲车侠'”
被问及”铲车侠”的称号时,王天宇的语气突然认真起来:”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他翻出手机里的救援群聊天记录,”早上7点半我到现场时,已经有六七台铲车在干活了。村东头的刘哥,开着自家的装载机;村西头的老陈,带着两个徒弟开着两台铲车;甚至连邻村做工程的张老板,都带着车队赶过来了。”
他说,当天参与救援的铲车足有20多台,”大家都是自发来的,有的甚至从50公里外的密云城区开车过来。”更让他感动的是普通村民:”有位开小卖部的阿姨,煮了一大锅姜茶,我们轮流去喝;有个小伙子,专门蹲在路口给我们指路,说’叔,那边水浅,您绕着走’。”
“英雄?过誉了,他们才是真英雄”
如今,王天宇的铲车正停在自家院子里晾晒。”轮胎扎了三个洞,发动机里全是泥,修修补补还能接着干。”他摸着车身上斑驳的水痕,眼神温柔,”其实我最想感谢的是那些被救的人。昨天还有位老太太拎着自己种的黄瓜来道谢,说’娃,这是自家地里的,没打农药’——你说,这是不是比什么称号都珍贵?”
对于网上的”英雄”称呼,他反复强调:”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洪水里泡了十几个小时的救援队员,是那些把自家当临时安置点的村民,是那些自发来帮忙的铲车司机。”他指着远处正在清理淤泥的志愿者队伍,”你看,现在村里所有人都在忙救援,我只是其中一员。”
暮色渐浓时,王天宇发动了铲车。发动机轰鸣的声响中,他望着逐渐露出的青瓦白墙,轻声说:”等洪水彻底退了,我要去给村里的老人们送袋米。不是我救了他们,是他们让我明白,这世上最暖的力量,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