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的重庆黔江,暑气蒸腾,却挡不住游客奔赴白垩纪恐龙遗址公园的热情。清晨 8 点,公园入口处已排起长队,孩子们举着恐龙玩偶雀跃等待,家长们拿着手机调试镜头 —— 这座刚进入试运营阶段的公园,正以 “亿年化石 + 数智科技” 的独特魅力,成为重庆暑期最火的文旅新地标。

一脚踏入白垩纪:化石与科技共舞的奇妙空间
穿过刻有 “白垩纪之门” 的巨石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跨度达 50 米的玻璃穹顶建筑,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展厅中央的巨型恐龙骨架上。这具长达 22 米的 “黔江巨龙” 化石,是 2021 年当地施工时意外发现的,经过 4 年修复才得以完整呈现。骨架旁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考古人员发掘时的画面:200 多名工作人员在 30℃的高温下,用小刷子一点点清理化石周围的岩层,仅清理第一块尾椎骨就花了整整 3 天。
“看,它的颈椎有 19 节,比普通蜥脚类恐龙多 3 节,这意味着它能更灵活地吃到高处的植物!” 讲解员李姐正给一群小学生讲解,她手里的激光笔在骨架上移动,对应的电子标签立刻弹出三维动画,演示恐龙抬头取食的动作。展厅内,像这样的互动装置随处可见:触摸式化石图鉴能放大观察牙齿纹路,AR 眼镜能让游客 “看到” 恐龙在原始森林中漫步的场景,甚至能听到根据化石推测还原的 “恐龙叫声”—— 一种低沉的嗡鸣,让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
数智体验馆是另一个人气打卡点。12 岁的初中生小林戴着 VR 设备,正在 “白垩纪草原” 里 “寻找恐龙蛋”。设备模拟了真实的地形阻力,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虚拟草丛中穿行,突然画面里冲出一只三角龙,小林吓得后退一步,引来周围一阵笑声。“太真实了!我好像真的站在 1 亿年前的地球上。” 摘下设备时,他额头已渗出汗珠,却意犹未尽。体验馆负责人介绍,这里的 8 个互动项目均基于黔江出土的化石数据开发,仅 “恐龙运动模拟” 就采集了 300 多组化石骨骼力学参数,确保虚拟形象的科学性。
“四位一体” 新格局:不止于 “看” 的深度体验
公园的火爆,源于黔江区打造的 “科研 + 科普 + 研学 + 旅游” 四位一体开发格局。在化石修复实验室的透明观察窗旁,总能围满游客 —— 里面,古生物专家正用显微镜修复一块新发现的恐龙指骨化石,镊子轻得像羽毛,每一次操作都让窗外的观众屏住呼吸。“我们故意把实验室设在展区,就是想让大家看到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 公园科研部主任王博士说,目前已有 3 支高校团队在此设立工作站,近期刚发表了关于 “黔江巨龙” 颈椎演化的论文,“保护不是把化石锁起来,而是让它成为活的科研资料”。

科普教育则贯穿游览全程。每周三、六的 “小小考古家” 活动中,孩子们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用小刷子清理模拟化石坑,体验考古工作的严谨;博物馆的 “恐龙课堂” 里,退休地质教师张大爷正给孩子们讲 “白垩纪的重庆”:“那时的黔江还是一片湖泊,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恐龙生存,所以才留下了这么丰富的化石……” 黑板上,他画的简易地质年代轴旁,贴满了孩子们画的恐龙画像。
研学团队已成为公园的常客。来自重庆主城的某小学研学团刚结束 “恐龙进化之旅”,带队老师陈老师拿着学生们的研学手册,上面记满了观察笔记:“以前在课本上看恐龙图片,孩子们总觉得遥远,现在亲手触摸化石复制品,听专家讲解,知识一下子就‘活’了。” 据统计,试运营一个月来,已有 200 多所学校预约研学,占游客总量的 35%。
旅游配套同样贴心。公园旁的 “恐龙主题酒店” 里,从床单到台灯都是恐龙元素,酒店餐厅甚至推出了 “恐龙蛋套餐”(外形像蛋的糕点);文创园里,用化石纹路设计的 T 恤、根据恐龙骨架结构做的拼图、嵌入微型化石模型的书签等文创产品,每天能卖出上千件。“不仅带孩子学知识,还能把‘恐龙记忆’带回家。” 来自四川达州的游客周女士说,她们一家计划在黔江住 3 天,把周边的景点也逛一遍。
从 “化石发现” 到 “文旅 IP”:小城的恐龙经济
黔江恐龙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2021 年,当地在修建公路时,挖掘机铲出了一块带纹路的石头,施工队立刻停工上报。经专家鉴定,这是距今约 1.3 亿年的白垩纪恐龙化石,随后的抢救性发掘中,共发现 3 个化石层,出土恐龙骨骼、蛋化石等标本 200 多件,涉及蜥脚类、鸟脚类等多个种类。
“发现化石后,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保护,然后才是如何让它‘说话’。” 黔江区文旅局局长介绍,当地拒绝了单纯商业化开发的方案,而是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文旅企业共同规划,用 4 年时间完成化石修复、场馆建设和业态布局,投入的 2.3 亿元中,有近 40% 用于科研和文物保护。
如今,恐龙 IP 正带动当地文旅升级。数据显示,公园试运营以来,黔江区暑期游客量同比增长 87%,周边民宿预订量翻了 3 倍,连带着土家织锦、酸酢鱼等本地特色产品销量也大幅上升。“以前游客来黔江,大多只去濯水古镇,现在会特意留两天给恐龙公园,形成了‘自然探秘 + 民俗体验’的新路线。” 当地导游小杨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科普意识的提升。公园门口的 “心愿墙” 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留言:“我要当古生物学家”“原来恐龙灭绝前,这里这么美”“要保护地球,不然我们也会变成化石吗?” 王博士每次路过都忍不住拍照:“这才是公园最珍贵的‘成果’—— 让孩子们对自然产生敬畏,对科学产生好奇。”
夕阳西下,最后一批游客离开时,博物馆的灯光渐次亮起,照亮 “黔江巨龙” 的骨架。它沉默地矗立在那里,见证过白垩纪的繁盛,沉睡过亿万年的黑暗,如今在人类的智慧中苏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座崛起于山城的恐龙公园,不仅是暑期的网红打卡地,更在悄然书写着一个故事:当远古的生命印记遇上现代的守护与创新,便能绽放出跨越时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