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黔江,蝉鸣裹着武陵山的风穿城而过。在黔江区正阳街道的一片浅丘之间,一座以”白垩纪密码”为主题的恐龙遗址公园正被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唤醒——这里刚迎来试运营后的首个暑期参观潮,每天超千名游客穿过刻有”黔江白垩纪恐龙遗址公园”的巨型石牌,踏入亿万年前的恐龙王国。

西南恐龙秘境:从”化石碎片”到”立体史书”
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个被青山环抱的园区,竟藏着西南地区最完整的白垩纪恐龙化石群。作为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白垩纪恐龙化石集群埋藏地,黔江的这片土地曾是白垩纪晚期(约6600万年前)的冲积平原。那时,成片的苏铁与银杏在河岸生长,鸭嘴龙群在浅滩边饮水,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地质变动,将它们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沉积岩中。
经过考古工作者十余年的发掘与研究,这里已出土包括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在内的近千件恐龙化石,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被命名为”长生黔江龙”的新属种鸭嘴龙。”这是西南地区首个经科学命名的鸭嘴龙类新物种。”园区首席古生物研究员张敏博士介绍,”它的头骨后端延伸出独特的骨冠,牙齿呈梳状排列,推测是以低矮植物为食的植食性恐龙,体长可达8-10米。”如今,这具由200多块化石复原的”长生黔江龙”骨架正矗立在园区中央的”时空广场”,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顶流”。
暑期研学热:当课本里的恐龙”活”过来
“老师,恐龙的尾巴为什么这么长?””鸭嘴龙的牙齿真的能自己替换吗?”7月29日上午10点,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小古生物学家”研学活动正在园区的”恐龙课堂”举行。来自渝中区的某幼儿园大班孩子们围坐在3D投影区,盯着屏幕上动态还原的”长生黔江龙”觅食场景,小手里攥着绘制的恐龙图谱,问题一个接一个。
“我们特别设计了’五感体验’课程。”带队的王老师告诉记者,除了观察化石原件,孩子们还能触摸仿真的恐龙皮肤纹理,在气味实验室闻一闻白垩纪植物的清香,甚至通过体感设备模拟”恐龙漫步”的步伐。”昨天有个小朋友回家后兴奋地说,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恐龙要长那么长的脖子了——原来是为了够到高处的树叶!”
除了儿童研学团,园区还迎来了不少亲子家庭。在”化石修复体验区”,来自重庆主城的李女士正带着10岁的儿子小航用毛刷清理一块模拟恐龙化石。”以前只在博物馆看过模型,今天能亲手摸一摸’真正的’化石(仿制品),孩子眼睛都亮了。”李女士指着墙上的地质年代表说,”连我都跟着学了不少知识——原来白垩纪末期已经有开花植物了,难怪鸭嘴龙的食物这么丰富。”

从”化石埋藏地”到”科普新地标”:一座公园的生态与文化突围
站在园区的观景平台上,工作人员小陈指着远处的山体介绍:”我们的遗址馆就建在当年的化石富集层上,玻璃地面下能看到清晰的化石层理。”顺着他的指引望去,半透明的玻璃地板下,深褐色的岩层中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白色化石,仿佛一部摊开的”地球日记”。
作为试运营阶段的重要成果,园区不仅完成了核心展陈区的建设,还联合西南大学古生物研究所开发了”数字恐龙”互动系统。游客只需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该恐龙的生活场景复原动画、全球同类恐龙的对比数据,甚至能”拆解”恐龙骨骼,了解每一块骨头的功能。”有位来自加拿大的古生物爱好者,昨天在我们的互动屏前看了整整半小时的’长生黔江龙’CT扫描数据。”小陈笑着说,”他说这是西南地区白垩纪研究的重要补充。”
据统计,自7月15日试运营以来,园区已接待游客1.2万人次,其中30%为研学团队,40%为亲子家庭,还有不少来自四川、湖北等周边省份的自驾游客。”我们希望把这里打造成’白垩纪研学之都’。”园区运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推出”夜探恐龙”光影秀、”化石猎人”模拟发掘等体验项目,同时与本地中小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让黔江的恐龙不仅是地质标本,更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的’自然科学导师'”。
暮色渐浓时,遗址公园的灯光次第亮起。一群刚结束参观的游客站在”长生黔江龙”骨架前合影,孩子们的笑声穿透晚风。不远处的研学教室里,孩子们正用彩泥捏制自己心中的恐龙,其中一个男孩认真地在恐龙脚下写了一行字:”白垩纪的朋友,欢迎来到21世纪。”
从亿万年前的地层到今天的研学课堂,黔江的白垩纪恐龙遗址公园,正用最生动的方式讲述着地球生命的故事。这里的每一块化石、每一次讲解、每一声惊叹,都在续写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人类对未知的永恒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