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价双生,理想i8凭何突围?家庭用户该为「纯电标签」买单吗?

2025年7月的新能源市场,理想汽车以一场备受关注的发布会推出了首款纯电SUV——理想i8。32.18万-36.98万元的售价区间,与增程式旗舰L8完全重合;6座家庭SUV的定位、相似的空间布局和配置水准,让这对「孪生兄弟」的差异仅停留在动力形式上。当消费者面对「同价不同源」的选择时,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理想i8究竟是「换壳增配」的升级款,还是为家庭用户量身定制的纯电新解?它值得成为家庭用车清单上的新选项吗?

外观:从「方盒子」到「流线体」,设计妥协背后的续航算盘

初见理想i8,最直观的变化是设计语言的转向。不同于L8标志性的方正轮廓,i8的车头采用更圆润的曲面过渡,星环日行灯从传统的前格栅位置下移至前挡风玻璃下方,配合封闭式前脸,科技感更浓。这种调整并非单纯为了「颜值」——官方数据显示,i8的风阻系数低至0.218Cd,比L8的0.28Cd足足优化了22%。对于纯电车型而言,风阻每降低0.01Cd,高速续航可提升约2%,这意味着i8在高速场景下的续航表现可能比同配置L8更具优势。

但设计优化的代价同样明显:为了配合溜背造型,i8的A柱倾角更大,虽然官方强调「通过优化视野盲区设计保障安全性」,但实际体验中,驾驶员低头查看仪表盘的幅度会比L8略大;此外,尽管取消了发动机舱,i8并未像部分纯电SUV那样提供前备箱,储物空间的灵活性与L8基本持平。这一细节暴露了理想的产品逻辑——在家庭用户最关注的空间实用性面前,设计创新必须让位。

空间与配置:「冰箱彩电大沙发」照搬,但细节藏着小心思

进入车内,i8与L8的高度相似性几乎让人「混淆」。2+2+2的6座布局、前两排座椅的加热/通风/按摩功能、第三排的加热功能,甚至连「魔毯座椅」的支撑性和填充物都完全一致。差异点集中在两处:其一,i8的后排小桌板从L8的标配改为选装(需加价3000元),官方解释是「为有儿童的家庭预留更多灵活空间」;其二,顶配版i8的后排吸顶屏尺寸升级至21.4英寸(L8为15.7英寸),配合杜比视界和7.1声道音响,影音体验更接近家庭影院。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车载冰箱:i8的中配车型(Pro版)即标配冷暖箱(-6℃至50℃),而L8的冰箱需选装至Max版。这一调整或许是为了强化i8的「纯电家庭属性」——毕竟,对于需要频繁携带儿童餐食、冰饮的家庭来说,「即拿即用」的冷暖箱比可选装的配置更具吸引力。

智能座舱方面,i8延续了理想的「大屏逻辑」:15.7英寸中控屏+15.7英寸副驾娱乐屏全系标配,车机系统基于高通8295芯片开发,流畅度和功能丰富度与L8无异。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i8的纯电平台特性,车机对导航、充电地图的整合更深度,例如支持实时显示沿途5C超充站的可用功率,这对长途用户而言是实用加分项。

三电与智驾:800V高压平台的「快」,能否弥补补能焦虑?

动力和续航是i8区别于L8的核心标签。全系双电机四驱的配置下,i8的最大功率400kW、峰值扭矩660N·m,零百加速4.5秒,比L8的增程版(5.3秒)快了近1秒。这种性能提升在日常城市驾驶中感知明显,尤其是超车或并线时,电驱的瞬时扭矩响应更直接。

真正值得讨论的是续航表现。i8基于800V高压平台打造,提供90.1kWh(欣旺达)和97.8kWh(宁德时代)两种电池可选,CLTC续航分别为670km和720km。更关键的是,它支持5C超充技术,官方数据显示,10分钟补能可实现500km续航。这一数据放在当前纯电市场中属于第一梯队(对比问界M8纯电版的4C充电,10分钟补能400km),理论上能大幅缓解续航焦虑。

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同样存在。截至2025年8月,国内5C超充桩的覆盖率不足3%(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和高速服务区),大部分用户仍需依赖120kW-240kW的普通快充桩。以97.8kWh电池为例,使用240kW快充从20%充至80%需约25分钟,比L8增程版的加油补能(5分钟)仍显漫长。对于高频跨城出行的家庭来说,这种补能效率的差异可能成为「致命短板」。

智驾配置上,i8与L8保持同步:全系标配1颗激光雷达+11颗摄像头+12颗超声波雷达,入门版搭载地平线征程6M芯片(128TOPS算力),中高配升级为英伟达Drive Thor-U芯片(700TOPS算力)。实际体验中,两者的NOA导航辅助驾驶能力几乎无差别,城市道路的变道、汇入主路成功率均在95%以上。唯一的区别是,i8的电子电气架构更偏向纯电平台,未来OTA升级的潜力略大(例如对V2L外放电功能的深度开发)。

市场挑战:当「同质化」遇上「围剿」,i8的突围之路在哪?

理想i8的上市,本应是理想汽车补齐纯电短板的关键一步,但从市场反馈看,却遭遇了「信任危机」。上市当日,理想美股下跌6.2%,次日港股跌幅扩大至12.59%。资本的反应,指向两个核心质疑:

其一,「同价同定位」是否会导致内耗?L8作为增程式销量支柱(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超25万辆),已建立稳定的用户认知;i8虽为纯电,但价格重叠、配置趋同,可能导致潜在消费者「二选一」而非「新增购买」。尤其在家庭用户最关注的「补能便利性」上,L8的增程式(可油可电)仍是「无焦虑」首选,i8的纯电标签反而可能劝退部分长途需求强的家庭。

其二,高端纯电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i8的直接竞品包括问界M8纯电版(预售价31.98万起)和即将上市的乐道L90(预售价27.99万起)。其中,乐道L90凭借「更低价格+更大空间(车长超5.3米)+换电灵活性」,对i8形成明显价格压制;问界M8纯电版则依托华为ADS 3.0智驾系统,在智能驾驶层面建立差异化优势。i8虽有800V快充和更强动力,但在「配置-价格-体验」的综合竞争力上,并未形成绝对壁垒。

更现实的挑战是交付节奏。i8虽已上市,但交付要等到8月20日,而乐道L90计划8月底开启交付,问界M8纯电版也已进入批量交付阶段。对于「持币观望」的家庭用户来说,选择空间正在扩大,i8的「先发优势」可能快速弱化。

谁该为理想i8买单?

回到最初的问题:理想i8值得买吗?答案取决于用户的具体需求。

推荐选择的家庭:

  • 日常通勤为主(日均里程≤150km)、家中有私人充电桩,且偶尔长途出行可通过5C超充补能的用户;
  • 对动力性能有更高要求(如喜欢激烈驾驶)、看重800V平台未来升级潜力的科技爱好者;
  • 已拥有理想增程车型(如L7/L9),希望补充一辆「城市代步纯电车」的多孩家庭。

不建议选择的家庭:

  • 高频跨城出行(如每周往返200km以上)、所在城市5C超充桩覆盖不足的用户(L8增程版更稳妥);
  • 对价格敏感、追求「性价比」的家庭(乐道L90的预售价更具吸引力);
  • 注重智驾上限(如需要城市NOA全场景覆盖)的用户(问界M8纯电版的华为智驾更成熟)。

本质上,理想i8是理想汽车「全栈布局」的必然产物——它不是为了取代L8,而是为了覆盖「增程无法触达」的纯电用户群体。但在这个「用户选择比产品力更重要」的时代,i8若想真正突围,需要的不仅是「同价同质」的配置堆砌,更要在补能网络建设、用户场景教育(如「纯电家庭车」的使用习惯培养)上展现更大诚意。

对于家庭用户而言,i8的出现确实多了一种选择,但「值不值得买」的答案,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你的用车场景,是否需要一块纯电标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