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一场本应聚焦新技术的发布会,因一段”重卡连环撞击”的视频演变成舆论战场。理想汽车首款纯电SUV i8的发布会上,屏幕里一辆银色乘龙卡车与白色i8正面对撞的瞬间,四个车轮竟离奇弹起,驾驶室几乎”叠”在i8前挡风玻璃上——这场被称作”硬核安全测试”的演示,还未等观众消化,便因乘龙卡车官方的”造假”指控,陷入了一场真假难辨的罗生门。

一场没有”裁判”的测试:技术真相藏在细节里?
理想i8的测试视频中,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100公里/小时正面对撞”后,卡车驾驶室的异常变形与i8车身的”坚挺”。理想方面迅速回应:测试中A/B/C柱无变形、9气囊全爆、电池包无漏液起火,数据看似”漂亮”;但卡车方乘龙的反击更直接——”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甚至放话法务介入。
这场争执的关键,藏在被双方选择性忽略的”测试细节”里。中保研等权威机构的碰撞测试显示,理想i8确实用了1500MPa热成型钢,车身设计了纵三横十一的吸能结构,理论上能高效分散撞击力;而乘龙H5卡车的官方资料也标榜”龙骨框架+超厚镀锌板+四点悬浮溃缩吸能”,抗冲击能力在同级别中堪称顶尖。既然双方硬件都”过硬”,为何测试中卡车的变形会如此夸张?
问题的核心,或许在于”测试条件的不透明”。理想未公开碰撞角度(是垂直对撞还是略有偏移?)、卡车装载状态(空载还是满载?)、地面摩擦系数(干燥还是湿滑?)等关键参数;乘龙虽指责”造假”,却也未拿出视频剪辑、角度篡改的实锤。这种”信息黑箱”下,消费者如同面对一场没有规则的辩论赛——技术参数都有依据,结论却截然相反。
安全宣传的”剧场化”:当车企把实验室搬上舞台
理想i8的争议并非孤例。从年初某新势力品牌用”极寒避障”对比豪车,到此前某车企用”行人保护假人飞撞”制造话题,汽车行业的安全宣传正逐渐从”数据说话”转向”场景表演”。车企们似乎深谙:比起中保研的”优秀”评级,一场视觉冲击力强的碰撞测试视频,更能刺激消费者的神经。
这种转变背后,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新能源赛道同质化严重,”安全”作为用户最敏感的痛点,自然成了营销必争之地。但当车企纷纷选择”自定义测试场景”——比如限定碰撞角度、调整车辆状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测试条件——所谓的”安全实力”就变成了”选择性展示”。正如业内专家所言:”脱离具体工况谈安全,就像说’某辆车在真空环境里零油耗’,听起来厉害,却和真实道路无关。”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剧场化”宣传正在透支行业信任。消费者不是技术专家,很难分辨”实验室数据”与”真实场景”的差异。当某品牌用”60吨卡车压顶”证明车身强度,另一品牌用”80公里/小时撞墙”展示抗冲击性,普通用户只能在”谁更夸张”的猜测中摇摆,最终可能对所有安全宣称产生怀疑——这才是最危险的信任危机。

破局之道:从”自证清白”到”第三方兜底”
要让安全宣传回归本质,必须打破”车企自说自话”的困局。目前,虽然中保研、C-NCAP等第三方机构已建立碰撞测试体系,但它们的标准多针对”常规工况”(如正面25%偏置碰撞、侧面柱碰),对车企自定义的”极端场景”(如重卡对撞、极寒避障)缺乏覆盖。而这类”创意测试”恰恰成了营销新宠,因其结果难以被现有标准验证,也难以被追责。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建立更细化的”场景测试规范”。比如,针对”重卡对撞”这类非常规测试,应明确要求车企公开碰撞角度、车速、车辆载重、地面条件等参数,并由第三方机构复核视频真实性;其次,监管部门需明确”安全宣传”的法律边界——《广告法》虽禁止虚假宣传,但对”选择性披露数据”的界定仍较模糊,需出台更具体的细则,明确”误导性宣传”的认定标准;最后,不妨建立”安全测试数据库”,要求车企上传所有测试的原始数据(包括失败案例),让消费者能横向对比不同工况下的真实表现。
对消费者而言,更需要理性看待”震撼测试”。一辆车是否安全,不该由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决定,而应参考权威机构的综合评测、真实道路事故数据,以及用户长期使用反馈。毕竟,开车上路遇到的不是”设计好的碰撞”,而是无数不可预测的意外——能应对复杂路况的”普适性安全”,远比镜头里的”戏剧性抗撞”更有价值。

安全不该是营销的”特效药”
理想i8的碰撞测试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任”的行业大考。当车企把安全变成营销道具,用精心设计的”安全表演”争夺市场,最终伤害的不仅是对手,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安全技术的进步值得鼓励,但前提是透明、真实、可验证。只有当”第三方兜底”取代”自证清白”,当”真实场景”战胜”创意表演”,消费者才能真正从”该信谁”的焦虑中解脱,而汽车行业也才能在信任的基础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