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联想集团于11月15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25财年第二财季营收达1279亿元,同比增长23.87%;净利润近29亿元,同比大增48%。更引人注目的是,其非PC业务营收占比已攀升至46%,距离杨元庆提出的”五年内超50%”目标仅一步之遥。这份财报不仅印证了联想多元化转型的成功,更揭示了其在AI赛道、全球化布局及新兴业务领域的战略雄心。

一、非PC业务崛起:从”单核驱动”到”多极增长”
长期以来,PC业务始终是联想的业绩支柱,但近年来其营收结构正发生根本性变革。本季度IDG智能设备业务集团贡献了968亿元收入,其中PC业务虽同比增长12.1%,但整体占比已逐步下降。与此同时,手机业务异军突起,营收同比暴涨43%,创下单季历史新高,全球市场份额跃居前十,折叠屏手机在欧美市场占有率更是斩获全球第一。这一成绩源于联想对高端化与新兴市场的精准押注:通过收缩低毛利产品线、聚焦北美及亚太等高增长区域,并借助moto品牌的渠道积累,实现了从”止血止损”到”利润反哺”的跨越式转型。
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ISG)的表现同样惊艳,单季营收237亿元、同比激增65%,连续两季刷新纪录。随着企业对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联想凭借液冷服务器、混合式AI解决方案等创新产品,成功切入云计算、边缘计算等高附加值领域。而方案服务业务集团(SSG)则以155亿元营收、13%的增速延续了十四个季度的两位数增长,其AI原生解决方案与出海战略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二、AI战略升级:从”跟随者”到”定义者”
面对生成式AI的全球热潮,杨元庆在财报会上明确表态:”联想不做追随者,要做AI时代的领军者。”这一底气源自其对技术趋势的前瞻判断——在聚焦大模型的同时,更看重数据存储、计算网络等底层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例如,联想已率先将AI PC渗透率提升至国内笔记本市场的14%,远超行业预期;在手机端则加速布局端侧大模型,试图通过本地化AI能力解决隐私与效率的平衡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联想在生态构建上展现出独特优势:TechWorld峰会上英伟达、英特尔、AMD等巨头集体站台,凸显其强大的供应链话语权。这种”客户触达+交付能力”的双重壁垒,使其能够将AI技术快速转化为To B和To C端的实际应用。正如杨元庆所言,联想不仅要加码AIPC、AR/VR等终端设备,更要深耕AI压缩算法、异构计算等核心技术,构建全栈式竞争力。
三、全球化2.0:新兴市场的二次冲锋
如果说PC时代的联想是”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标杆”,那么如今的联想正在书写新的篇章。手机业务在亚太市场近300%的增速、欧洲中东非洲区域的快速渗透,标志着其全球化战略进入2.0阶段——不再局限于成熟市场的份额争夺,而是深挖新兴市场的结构性红利。特别是在东南亚、拉美等地,联想通过本地化研发、渠道下沉和品牌营销,成功避开与三星、苹果的正面竞争,开辟出增量空间。
这种全球化布局的反哺效应显著:一方面,多元化的市场组合降低了单一区域风险;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用户需求差异倒逼产品创新。例如,针对中东市场对高端商务机的偏好,联想推出了强化安全性能的旗舰系列;而在印度等价格敏感型市场,则主推高性价比的AI功能机型。
四、挑战与机遇并存:盈利平衡与技术攻坚
尽管业绩斐然,联想仍需直面多重考验。ISG业务虽增速迅猛,但如何实现长期稳定的盈利仍是关键课题;手机业务在高端市场的品牌溢价能力有待验证;而AI投入的巨额研发成本也可能短期内拖累利润表现。对此,杨元庆展现出审慎乐观的态度:”我们复制过PC和手机的成功路径,ISG也必将迎来拐点。”其信心来源于联想独特的”双轮驱动”模式——既有硬件制造的规模效应,又具备软件服务的边际效益递增特性。
技术层面,联想正加速从三个维度突破:一是通过液冷技术降低AI服务器能耗,契合绿色计算趋势;二是开发轻量化AI模型以适配端侧设备;三是构建开放的AI生态,联合上下游伙伴共同开发行业解决方案。这些布局不仅关乎单个业务的成败,更是联想能否在万亿级AI市场中占据有利身位的关键。
结语:转型没有终点
从”全球PC之王”到”智能基础设施+方案服务提供商”,联想的蜕变折射出科技企业的生存法则——唯有持续进化才能穿越周期。当非PC业务逼近半壁江山、AI战略渐入佳境、全球化版图持续扩张,这家老牌IT巨头正以实际行动证明:传统巨头的转型并非神话。未来,如何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回报、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规避地缘风险、如何在AI伦理与商业价值间找到平衡点,将是联想需要持续解答的命题。但至少在当下,这份财报已经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