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秒哒”横空出世:李彦宏宣称”人人皆可编程”,程序员职业危机来临?

在科技行业持续热议大模型落地场景的当下,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于11月12日的世界大会上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宣布将于明年1月推出革命性工具”秒哒”。这款号称”无需代码即可开发应用”的多智能体协作平台,不仅承载着百度将大模型技术普惠化的野心,更在开发者群体中掀起轩然大波:当普通人只需动动嘴皮就能构建应用程序时,程序员这个存在数十年的职业是否即将走向终结?


从”手把手教学”到”零门槛革命”:百度的战略转向

回溯一年前的百度世界大会,李彦宏曾亲自示范如何利用AI原生技术开发简单应用,并呼吁行业聚焦应用层创新而非基础模型竞赛。然而现实却给理想泼了冷水:尽管全球大模型赛道融资额突破千亿美元,但真正现象级的超级应用始终未能诞生。面对”大模型是否泡沫”的质疑,李彦宏此次用数据作出回应: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已达15亿次,半年内增长近8倍,印证了市场需求的真实性。

但真正的杀手锏在于”秒哒”的推出。这款被百度称为”史上最复杂多智能体协作工具”的产品,其核心理念颠覆了传统软件开发范式:通过基础大模型解析用户自然语言需求,智能拆解任务并调度多个专业智能体(如需求分析器、UI设计师、代码生成器等)协同作业,最终输出完整应用。现场演示中,一个功能完备的会议邀请系统从构思到上线仅耗时3分钟,且全程无需编写任何代码。


技术突破背后的野心:重构软件开发价值链

“秒哒”的底层逻辑建立在两大技术创新之上:

  1. 智能体分工体系:每个智能体承担特定角色(如架构规划、UI设计、逻辑实现),通过动态协作完成复杂任务。这种模块化设计突破了单一大模型在多领域知识上的局限性。
  2. 检索增强生成(RAG)进化版:针对内容准确性痛点,百度自主研发的iRAG技术在图像生成领域已实现”零幻觉”突破,将企业级应用成本降至近乎为零(如大众汽车海报生成案例)。这种技术迁移至代码生成领域,或将成为解决”AI乱码”难题的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百度的商业布局:通过”产业应用TOP 100″榜单树立标杆案例(如百胜中国门店选址系统、比亚迪智能客服),吸引中小企业跟随入局。李彦宏直言目标是孵化”百万级实用应用”,而非追逐单一爆款,这暴露出其抢占企业级市场的战略意图——当传统IT外包服务被智能体替代,百度有望成为新时代的”数字建筑承包商”。


程序员的末日还是新生?争议背后的三重现实

尽管”秒哒”展现出惊人的易用性,但技术界对其颠覆性的判断仍存分歧:

乐观派观点

  • 效率革命:Gartner预测到2026年,60%的企业将采用AI辅助开发工具,初级开发岗位需求可能下降40%。秒哒将加速这一进程,尤其利好非技术背景的创业者。
  • 领域专业化:智能体可针对垂直行业(如医疗、金融)训练专用模型,输出符合监管要求的精准代码,弥补通用大模型的合规短板。

谨慎派质疑

  • 复杂系统瓶颈:当前演示仅覆盖简单应用场景。若涉及高并发系统设计、算法优化等深度技术问题,智能体协作能否保证性能仍存疑。
  • 创意与执行的鸿沟:产品设计需要人类的审美判断和用户体验洞察,纯靠算法生成的应用可能陷入同质化困境。

现实折中方案

  • 人机协作新常态:正如云计算未消灭运维工程师而是催生云架构师,秒哒更可能重塑开发流程——程序员转型为”智能体训练师”,专注于优化模型行为而非编写代码。
  • 就业结构转型:低代码平台已证明其价值在于释放创造力而非完全替代人力。秒哒或将催生新的职业角色,如”需求翻译官”(将模糊需求转化为机器可执行指令)。

行业地震前的平静:开发者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场潜在的技术海啸,从业者需未雨绸缪:

  1. 技能升级路径:掌握Prompt Engineering(提示工程)和智能体编排技术,成为驾驭AI的开发指挥官。
  2. 深耕垂直领域:在法律文书自动生成、医疗影像分析等专业场景积累行业 Know-How,构建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
  3. 拥抱平台生态:积极参与百度等厂商的智能体训练数据标注、应用测试反馈等环节,成为AI时代的”新基建参与者”。

结语:一场尚未完成的革命

李彦宏的豪言壮语背后,是百度押注AI民主化的战略赌博。”秒哒”能否真正实现”全民编程”尚待验证,但其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然显现:微软、谷歌等巨头必然加速类似产品研发,而传统软件外包行业或面临第一波冲击波。在这场变革中,真正的赢家或许是那些既能理解技术边界又能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新型开发者”——他们不再被代码束缚,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深刻理解商业逻辑与人性需求。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