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游战略转型:从”借云”到”筑云”,降本增效背后的游戏巨头新布局

近日,界面新闻援引雷峰网消息称,米哈游正大幅缩减云计算采购规模,尤其削减了数据库用量——作为某头部云厂商的核心客户,这一调整引发行业热议。尽管有传闻称采购额”砍半”,但内部人士透露实际调整更为渐进,核心逻辑在于降本增效自建云基础设施的双重战略转型。这一动作不仅折射出米哈游对成本结构的优化,更揭示了其在AI时代的技术自主化野心。


一、云服务收缩:竞争与成本的平衡术

米哈游与腾讯在游戏市场的长期竞争,曾促使其将大部分云服务订单外包给非腾讯系的云厂商,以避免业务依赖。然而,随着行业环境变化,这种”外部化”策略正被重新评估:

  1. 成本压力凸显:游戏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头部企业纷纷收缩开支。米哈游虽凭借《原神》等爆款保持高收入,但海外市场波动(如日韩榜单排名下滑)和社区业务调整(如米游社App优化)使其更需精细化运营。
  2. 技术自主需求:自建云服务可降低长期依赖第三方供应商的风险,尤其在数据安全、算力调度等关键环节实现可控性。例如,数据库用量削减可能意味着米哈游正将核心数据迁移至私有云或混合云架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整并非”一刀切”。据知情人士透露,米哈游与云厂商保持沟通,仅对非核心业务进行优化,而AI研发、全球化服务器等战略板块仍需外部支持。这种”有保有压”的策略,体现了巨头企业在资源分配上的成熟度。


二、自建云与AI投资:押注未来的双重棋局

米哈游的转型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其AI大模型战略紧密协同:

  • 技术底座建设:自研云服务可为AI训练提供定制化算力支持。例如,游戏开发中的物理模拟、NPC智能交互等场景需要高性能计算,自建基础设施能减少外部采购的延迟与成本。
  • 大模型布局加速:今年9月,米哈游旗下子公司备案了自研大模型”Glossa”,此前还投资了MiniMax等AI初创公司。这些动作表明其试图通过AI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如自动化剧情生成、美术设计辅助)和用户体验(如智能NPC、个性化推荐)。

云计算与AI的结合已成行业趋势。微软Azure依托OpenAI实现技术跃迁,亚马逊AWS通过Bedrock平台整合多家大模型。米哈游选择”自建+投资”双轨并行,既避免了单一供应商的技术锁定风险,又能深度整合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三、行业启示:游戏巨头的生存法则进化

米哈游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1. 降本增效≠收缩创新:裁员和缩减采购常被视为悲观信号,但米哈游将资源重新聚焦于高增长领域(如AI、海外市场),体现了”战略收缩中的进攻性”。
  2. 技术自主权决定长期话语权:在生成式AI重塑内容产业的背景下,依赖第三方云服务可能导致算法迭代滞后。自建基础设施能让企业更快响应市场需求,例如实时优化游戏平衡性或开发新玩法。
  3. 全球化企业的本地化策略:米哈游海外收入波动提示,单纯依赖单一市场存在风险。通过自建区域化云节点(如东南亚、欧美数据中心),可提升内容分发效率并降低合规成本。

结语:转型阵痛期的破局之道

米哈游的云服务调整本质上是其应对行业变革的主动选择。在游戏市场增速放缓、AI技术颠覆内容创作的当下,企业必须平衡短期财务健康与长期技术壁垒构建。自建云服务虽需前期投入,但能为米哈游在AI时代赢得先机——正如其从页游厂商转型为3A游戏巨头的历程所示,每一次战略转向都是为了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对于行业而言,这一案例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流量红利消退,技术自主权将成为下一个十年的核心竞争力。米哈游的”筑云”之路,或许正是下一代游戏巨头的必经之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