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东莞,街头巷尾跃动着全运的热度——主干道上,”十五运会”主题道旗猎猎作响;商圈LED屏里,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眨着圆溜溜的眼睛向路人招手;社区广场上,晨练的市民踩着全运元素的地面标识打太极……这座”世界工厂”正以”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决心,将赛事的”流量密码”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增量引擎”,在湾区腹地书写着”体育+”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场馆焕新:从”办赛”到”惠民”的智慧转身
作为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首次”联考”,东莞承接了5个比赛项目(十五运会2项、残特奥会3项)。与其他城市新建场馆的常见做法不同,东莞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路径——通过对现有场馆的智慧化改造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走进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改造后的场馆令人眼前一亮:原本略显陈旧的墙面换上了浅蓝渐变的运动风格装饰,智能照明系统根据赛事需求自动调节亮度,观众席的座椅间距增加了15厘米,连卫生间都增设了无障碍扶手和紧急呼叫按钮。”我们没建一座新场馆,却让老场馆焕发了新生。”东莞市体育局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造既保留了场馆的历史记忆,又融入了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场馆运营成本降低了30%,赛后还能承接国际级赛事和群众性活动。
场馆外的变化同样显著。曾经堆满杂物的广场被改造成”运动共享空间”,设置了智能健身器材、儿童篮球架和露天瑜伽区;沿场馆围墙的绿道铺设了防滑塑胶,晨跑的市民王阿姨笑着说:”以前绕路要走1公里,现在下楼就能锻炼,连我家小孙子都爱来这里玩了。”
这种”旧貌换新颜”的背后,是东莞对”简约办赛”理念的深刻践行。正如残特奥会执委会工作人员所说:”我们不仅要办一场精彩的赛事,更要让全运的红利惠及每一个市民。”
智造突围:赛事舞台上的”东莞制造”新名片
当全运会的聚光灯打在东莞,这座”国际制造业名城”的科技实力与创新基因也迎来了高光时刻。
在残特奥会三人制聋人篮球赛现场,一套名为”无障碍沟通系统”的设备吸引了众多目光。听障运动员佩戴的智能手环能实时将手语动作转化为文字,同步显示在裁判和健全人队员的平板上;场边的”手语翻译官”设备则通过AI算法,将教练的口语指令转化为标准手语动画,在大屏幕上同步播放。”以前比赛时,我们只能靠眼神和简单的手势交流,现在有了这些’黑科技’,配合默契度提升了40%!”东莞籍听障运动员曾哲浩用手语比划着,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这套系统正是由东莞电子信息龙头企业vivo研发的,其背后是企业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领域积累的1000多项专利技术。
除了科技赋能,”东莞制造”还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赛事。在十五运会特许商品展区,文博工艺公司的展位前围满了观众:毛茸茸的”喜洋洋”挂件、会发光的”乐融融”钥匙扣、印着赛事LOGO的智能保温杯……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围绕全运IP开发了200多款潮玩产品,仅在文博会现场就收获了近50家零售商的订单。”过去我们的产品主要出口,现在通过赛事,国内消费者都知道了’东莞制造’不仅能做代工,更能创造有温度的文化符号。”
从智能康复设备到潮玩文创,从赛事装备到后勤保障,东莞企业在本届全运会上拿下了30多个采购订单,更借此机会与10余家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合作联系。”赛事就像一个超级放大镜,让’东莞制造’的创新力被更多人看见。”东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文旅破圈:”赛事流量”变身”消费增量”的新实践
“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这在东莞正从口号变为现实。
作为”全国篮球城市”,东莞的篮球文化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社区里的露天篮球场凌晨两点仍灯火通明,校园里的”小篮球”联赛每年吸引10万青少年参与,就连街头的奶茶店都推出了”三分球命中免单”的活动。而全运会的到来,让这种热情进一步沸腾。
“湾区周末IN东莞”品牌活动近期全面升级:在篮球中心周边,设置了”篮球主题市集”,汇集了莞香制作、龙舟模型等非遗手作摊位;在可园、粤剧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推出了”跟着赛事游东莞”打卡路线,游客凭赛事门票可享受联票8折优惠;全市2000多家餐饮门店推出了”全运套餐”,其中”冠军蹄髈””三分球炒饭”等创意菜品日均销量增长了2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东莞正探索”赛事+消费”的长效机制。比如,针对年轻群体推出的”运动盲盒”,购买指定金额的体育用品可随机获得赛事周边;针对家庭客群设计的”亲子运动日”,家长带孩子完成篮球、羽毛球等体验项目可兑换文旅优惠券。”我们测算过,赛事期间全市文旅综合收入预计增长15%,更重要的是,这种’体验式消费’能吸引游客多次来莞。”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表示。
市民故事:赛事背后的城市温度
在全运的热潮中,最动人的莫过于普通市民的笑脸。
清晨6点的万江绿道,52岁的跑者万日锋已经完成了5公里晨跑。他的运动手表记录显示,这条沿东江而建的绿道他已跑了300多次。”以前这里杂草丛生,江水也有点浑浊,现在修了亲水平台,种了落羽杉,连路灯都是太阳能的。”万日锋说,全运会不仅让他有了更美的跑步环境,更让他感受到城市的”成长”——去年他还是社区跑步队的”独行侠”,现在队伍已经壮大到200多人,每周六还会组织”全运主题跑”。
在凯佳羽毛球馆,35岁的陈世华正带着10岁的儿子练习扣杀。”我打羽毛球20年了,以前找个好场地要开车半小时,现在下楼5分钟就到。”作为业余羽毛球俱乐部的队长,他明显感觉到全运会带来的变化:俱乐部会员从80人涨到了150人,每周的”家庭日”活动吸引了好多新手参加。”上周有个小朋友跟着我们打了三次球,后来跟他妈妈说’想当奥运冠军’,这就是体育的魅力啊!”
从晨跑的老人到打球的孩子,从参展的企业主到逛市集的游客,全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成为东莞市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幸福舞台”。
一场赛事,激活一座城的未来
当十五运会的圣火在东莞点燃,这座城市用行动诠释了”办会”与”兴城”的深层逻辑:不是简单地办一场赛事,而是以赛事为契机,推动城市设施升级、产业转型、文化繁荣,让”流量”真正转化为”增量”。
正如东莞市委书记所说:”全运会对东莞的意义,远不止于赛期的热闹。我们要通过这场赛事,让更多人看到东莞的活力、创新与温度,让’运动之城’的品牌越擦越亮,让城市发展的动能越来越强。”
从场馆焕新到智造突围,从文旅破圈到市民共享,东莞正以全运会为新起点,在大湾区的版图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