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绿春,梯田叠翠,木棉似火。这座镶嵌在哀牢山脉南麓的哈尼山城,正以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事,为渝滇两地的情谊写下新的注脚。7月2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玛简收》剧作改编启动仪式暨座谈会在绿春县行政中心举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郑静作为项目负责人,站在铺满哈尼族织锦的主席台上,手持泛黄的田野调查笔记,向在场的上百名非遗传承人、文旅干部和专家学者,展开了一幅”用戏剧激活千年史诗”的蓝图。

一、跨越山河的守护:一部女性英雄史诗的觉醒
《都玛简收》的故事,在红河南岸的哈尼村寨里传唱了数百年。这部被称为”哈尼族的创世史诗”的民间文学,以女性英雄都玛简收为主角,讲述了她在部族危难之际,凭借智慧、勇气与仁爱,带领族人战胜自然灾害、重建家园的传奇。与常见的英雄史诗不同,它跳出了”男性救世主”的叙事框架,将焦点对准女性的主体性——都玛简收既是能通鬼神的”莫批”(祭司),也是能耕善织的”农妇”,更是能用智慧化解部族矛盾的”阿培聪”(首领)。2021年,这部承载着哈尼族宇宙观、生态观与性别观的史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面临断裂风险。”现在村里会唱完整《都玛简收》的老人,只剩下7位了,平均年龄超过80岁。”省级非遗传唱人李阿婆在座谈会上难掩忧虑。更紧迫的是,这部史诗的文化价值尚未被广泛认知——即便在绿春本地,许多年轻人也只知其名,不知其魂。”我们需要一个更立体、更现代的载体,让《都玛简收》从老人的记忆里走出来,走进剧场、走进屏幕、走进年轻人的手机。”绿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用明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文化传承的迫切期待。
二、十三载帮扶路:从”输血”到”造血”的文化突围
这场剧作改编的启动,正是重庆大学与绿春县13年对口帮扶的又一里程碑。自2012年起,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西部协作的决策部署,重庆大学与绿春县结下”山海情缘”。13年来,从教育医疗的”硬件补短板”到产业发展的”软件强支撑”,从”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到”云端课堂”的智慧教育,重庆大学始终秉持”绿春所需,重大所能”的原则,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50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00余个,用”真金白银”与”真心实意”书写着责任担当。
“如果说前12年是打基础、补短板,那么今年我们要在文化赋能上实现新突破。”重庆大学挂职干部、绿春县副县长王旭的话,道出了帮扶思路的升级。在他看来,绿春的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的”硬支撑”,更需要文化的”软实力”——而《都玛简收》这样的国家级非遗,正是打开文化振兴之门的关键钥匙。
三、从田野到舞台:一位学者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实践
作为项目负责人,郑静的案头摆满了《哈尼族古歌集成》《绿春县志》以及她三年来在绿春各乡镇记录的30余万字田野调查笔记。”第一次到绿春是在2022年冬天,为了听省级传唱人张爷爷唱《都玛简收》,我在他家火塘边坐了整整三天。”郑静回忆起采风经历,仍难掩激动,”老人数着火塘里的柴块说:’姑娘,你要把这些故事记下来,别让它们跟着我们进了棺材。’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的使命不仅是改编剧本,更是在抢救一种文明记忆。”
在郑静的改编理念中,”去标签化”与”再生长”是两个关键词。”传统版本中,都玛简收的故事更多聚焦于个人命运,比如她如何与恶神斗争、赢得爱情。但当我们把视角拉高,会发现她的每一次抉择都与部族的生存、文化的延续紧密相关。”她举例说,史诗中”都玛简收带领族人种植梯田”的情节,不仅是劳动场景的记录,更蕴含着哈尼族”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她创立’矻扎扎’节”的细节,实则是早期社会规范与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我们要做的,是把爱情线升华为民族命运线,让个人英雄成长为文化英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郑静团队已开展三轮田野调查:第一轮走访全县12个乡镇,录制了120小时的原始唱段;第二轮联合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非遗保护中心,梳理出史诗的核心母题与叙事结构;第三轮则深入挖掘”都玛简收”中的女性精神——从”能耕”到”能治”,从”持家”到”治族”,这位女性英雄的成长轨迹,正是哈尼族女性在历史长河中自我觉醒的真实写照。
目前,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重庆大学投入50万元支持绘本创作、IP设计及短视频传播,其中由学生团队绘制的《都玛简收》漫画已在微信公众号推出12期,单期最高阅读量超10万;与绿春县文旅局合作开发的”都玛简收”文创盲盒(包含梯田微缩模型、哈尼族服饰挂饰等)进入量产阶段,预计年内上市;更令人期待的是,由国内知名编剧加盟的专业剧本已完成初稿,计划明年搬上舞台。
四、文化振兴新图景:从”项目帮扶”到”生态共建”
“《都玛简收》剧作改编不是终点,而是绿春文化振兴的起点。”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表示,学院将联合文学院、艺术学院等学科力量,构建”研究—创作—传播—产业”的全链条帮扶模式:一方面,依托非遗研究中心开展《都玛简收》的数字化保护,建立语音数据库与文化基因解码体系;另一方面,与绿春县合作开发”史诗+旅游”体验项目,设计”都玛简收文化步道”,让游客在梯田间重走英雄路;同时,推动”高校—地方—企业”协同创新,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非遗活化。
座谈会上,绿春县文旅局局长李晓芳带来了好消息:依托《都玛简收》IP,当地已规划”三个一”工程——打造一台常态化演出的民族歌舞剧,建设一个沉浸式文化体验园,培育一条包含非遗手作、特色餐饮的文化产业链。”预计3年内可带动500名村民就业,年旅游综合收入有望突破2000万元。”李晓芳的账算得实在,”更重要的是,年轻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今年高考后,有3个哈尼族学生主动报考了戏剧影视专业,说要回家乡当’文化守艺人’。”
让史诗活在当下,让文化照亮未来
暮色中的绿春县城,哈尼族的”长街宴”已摆开,酸笋鱼的香气混合着木鼓的节奏,在山谷间回荡。郑静站在酒店阳台上,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手机里刚收到学生发来的消息:”老师,今天给留守儿童讲《都玛简收》,有个小女孩说,’都玛简收姐姐要是还在,肯定会喜欢我们的无人机播种’。”
这一刻,她更深切地体会到: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让古老基因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都玛简收》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哈尼族的”精神原乡”,更在于它能为当代人提供文化自信的养分——当我们讲述女性英雄的故事,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智慧的价值,当我们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现场”,就是在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最鲜活的力量。
从西南边陲的小城到山城重庆,从田野采风到舞台创作,这场跨越13年的帮扶,正在书写一个温暖的答案: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赋能?是让古老的史诗重新生长,让沉默的非遗开口说话,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在文化的传承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而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