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声里的夜宴:燕儿岛海滨的夏日音符在暮色中起舞

晚风裹着咸湿的海雾漫过燕儿岛的木栈道时,2025年的夏末正给青岛这座海滨城市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边。8月12日19时48分,当最后一缕夕阳沉入海平面,位于市南区东海中路上的燕儿岛公园忽然热闹起来——由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与珠海路街道联合主办的”海湾音乐角”首场演出,在这里拉开了夏夜的序幕。

暮色为幕,海风作引:一场与海的即兴对话

沿着蜿蜒的木栈道往公园深处走,沿途的景观灯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晕与渐次暗下去的天色交织成朦胧的纱。原本在海边散步的市民、结束了一天行程的游客,不约而同地朝着公园中心的小广场聚拢。广场中央,几盏复古造型的舞台灯已悄然架起,白色的帐篷下,工作人员正调试着音响设备,空气中浮动着若有若无的琴弦松香。

“今晚的海湾音乐角,是市南区’艺术进社区’系列的延伸。”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我们希望通过常态化的户外演出,让文化从剧场走向街头,让艺术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说话间,人群中响起一阵轻快的掌声——舞台上的幕布缓缓拉开,老树乐队的乐手们抱着吉他、手鼓等乐器走了出来。

老树发新芽:民谣里的城市记忆

“晚风吹动着燕儿岛的浪/木栈道上的脚印写成诗一行……”主唱张磊拨动吉他的第一个音符,便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人群中激起层层涟漪。这支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老树乐队”,成员多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他们的歌词里总带着对这座城市的细腻观察:八大关的梧桐叶、啤酒博物馆的老铜壶、甚至菜市场里吆喝的”鲅鱼饺子嘞”,都能成为创作的灵感。

今晚,他们特意改编了几首与海相关的曲目。《浪花里的童年》前奏一起,台下便有白发老人跟着哼唱;《渔船归港》的节奏渐快时,几个穿碎花裙的小女孩跟着节奏晃起了小脑袋。最让人惊喜的是,乐队主唱张磊忽然停下演奏,转身对观众说:”有没有人想上来唱两句?就唱咱们青岛的老民谣!”话音刚落,一位穿蓝布衫的大爷举了手,他清了清嗓子,用带着即墨口音的调子唱起了《赶海歌》,台下的掌声、口哨声、手机拍照的”咔嚓”声,混着海浪的拍岸声,织成了一张温暖的网。

巴扬与变脸:传统与现代的浪漫碰撞

如果说老树乐队的民谣是一杯温热的青岛啤酒,那么接下来的巴扬手风琴表演,则像一杯加了青柠的伏特加,浓烈中带着清爽。

穿着黑色演出服的青年演奏家李雨桐抱着巴扬琴走上舞台,这个被称为”手风琴中的贵族”的乐器,在她的指尖下立刻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她先演奏了一曲《喀秋莎》,欢快的旋律让台下的小朋友跟着踮起脚尖;紧接着,一曲《茉莉花》又让气氛变得柔和,风箱的开合间,仿佛能看见江南的烟雨;最绝的是她与观众的互动——”有没有人想试试拉风箱?”一位穿连衣裙的姑娘被请上台,在李雨桐的指导下,她颤抖着拉动风箱,虽然音符有些零散,却引来了全场的善意笑声。

如果说巴扬琴是”流动的音乐”,那么川剧变脸则是”瞬间的魔法”。当晚压轴出场的王师傅,已经是第七代川剧变脸非遗传承人。他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折扇,一个”鹞子翻身”,脸上的脸谱便从”红脸关公”变成了”白脸曹操”;再一个”旋子三百六”,又换成了”黑脸包公”。最让观众屏住呼吸的是”变衣”——只见他双手一抖,身上的红色长袍竟瞬间变成了金色龙纹的披风,台下的小朋友尖叫着跳起来,连原本端着相机的摄影爱好者都忘了按快门。

“真没想到,在海边的晚风里能看到这么地道的变脸!”带着孙子来看演出的王阿姨激动地说,”以前总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现在才发现,原来它们就藏在我们的夜生活里。”

从一场演出到一种生活方式:海湾音乐角的未来

演出结束时,夜已深,但观众们仍不愿离去。有人围在乐手身边合影,有人跟着巴扬琴的旋律轻轻哼唱,还有一家三口坐在木栈道的台阶上,指着远处的五四广场灯光秀聊得正欢。

“海湾音乐角不会只办一场。”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计划在奥帆中心、小麦岛、极地海洋世界等景区陆续推出不同主题的音乐角:秋天会有爵士专场,冬天会有室内乐沙龙,春天还会结合樱花季做民谣诗会。”他指着远处正在布置的指示牌说,”以后每个周末的傍晚,这里都将是市民的’文化会客厅’。”

此时,海风送来一阵若有若无的桂花香——虽然还未到桂花盛开的季节,但这缕香气却像一个温柔的预告,预示着青岛的秋日即将到来。而燕儿岛的海浪依旧不知疲倦地拍打着礁石,仿佛在为这场夏夜的音乐会打着节拍,也在为这座城市越来越鲜活的文化生活,唱着一首永不停歇的歌。

离开时,记者遇到一对来自上海的游客。 “本来以为青岛只有啤酒和海鲜,没想到夜生活这么有文化味儿。”女士举着手机里的演出视频说,”回去后一定要推荐给朋友,下次来青岛,不仅要吃海鲜,还要来听海边的音乐会!”

月光下,木栈道上的路灯依次亮起,像一串散落的珍珠。而那些刚刚散去的掌声、笑声、琴声,正随着海风飘向更远的地方——那里有城市的温度,有生活的诗意,更有文化传承的希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