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制作技艺: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永恒

在福州一条静谧的老巷深处,唐家的工作室里弥漫着福尔马林与樟脑的独特气味。玻璃柜中,一只雪豹正昂首凝视远方,肌肉的线条紧绷如蓄势待发,连胡须的颤动都仿佛被瞬间定格;展台上的红腹锦鸡展开尾屏,每一根羽毛的光泽都如初升朝阳般绚烂 —— 这些并非活物,而是 “南唐北刘” 中 “南唐” 流派的标本作品。作为发源于福州的唐氏动物标本制作技艺的传人,唐英每天都在与 “逝去的生命” 对话,用刀剪、针线与防腐剂,为动物重塑生命的姿态。2019 年 6 月,这项技艺入选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这门既需科学严谨、又需艺术灵性的手艺,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一、“南唐” 流派:百年传承的 “生命定格术”

“南唐北刘” 是中国动物标本制作领域的两大标杆。北方 “刘氏” 以骨骼标本的精准著称,而南方 “唐氏” 则以剥制标本的 “神韵鲜活” 独树一帜。唐氏技艺的创始人唐春营,早在清末就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制作流程:从动物遗体的防腐处理,到骨骼支架的搭建,再到皮毛的鞣制与缝合,每一步都凝聚着对动物生理结构的深刻理解。

唐英在工作室里展示着祖父留下的《标本要诀》手稿,泛黄的宣纸上用小楷写着:“做虎需见其威,做鹿需见其灵,做雀需见其跃 —— 形似易,神似难。” 这正是唐氏流派的核心追求。与现代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标本不同,唐氏作品从不追求 “完美无瑕”,反而会保留动物生前的细微特征:一只野兔的耳朵有个小缺口,那是它与天敌搏斗的痕迹;一只雄鹰的喙部微微弯曲,恰是它常年啄食猎物的自然形态。“标本不是复制品,而是生命的延续。” 唐英一边用镊子调整锦鸡的羽毛,一边解释,“我们要做的,是捕捉动物在自然界中最真实的瞬间 —— 可能是捕食的迅猛,可能是休憩的慵懒,可能是求偶的娇羞。”

这种对 “神韵” 的追求,让唐氏标本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感染力。福州动物园的老馆长回忆,上世纪 80 年代,唐氏制作的华南虎标本在科普展上展出,曾让一位山区老农驻足落泪:“这眼神,和我年轻时在山林里见过的那只一模一样。”

二、从防腐到塑形:36 道工序的 “科学与艺术”

制作一件唐氏标本,往往需要经历 36 道工序,耗时少则半月,多则半年。第一步 “选材” 就极为讲究 —— 必须是自然死亡或合法渠道获得的动物遗体,且躯体完整、皮毛无损。唐英说:“尊重生命是这门手艺的底线,我们从不为制作标本而伤害活物。”

接下来的 “防腐处理” 是决定标本寿命的关键。唐氏传人沿用祖辈研发的秘方:将明矾、樟脑与多种中药材按比例混合,涂抹在动物的皮下组织,既能防止腐败,又能避免虫蛀。这个过程需要绝对的耐心,尤其是处理小型鸟类时,手指稍重就会损伤细腻的皮肤。唐英的父亲唐兆麟曾为制作一只绣眼鸟标本,连续三天俯身工作台,连吃饭都保持着弯腰的姿势,只为精准控制涂抹力度。

“支架搭建” 则是标本 “立起来” 的骨架。唐氏采用的 “可调节金属支架” 是独门绝技:根据动物的体型定制铁丝骨架,关节处设计成可活动的结构,既能支撑躯体,又能还原自然姿态。比如制作奔跑的梅花鹿,支架的后腿角度要精确到 “膝盖弯曲 30 度”,才能呈现出 “蹄尖点地、蓄力欲跃” 的动态。

最考验功力的是 “皮毛鞣制” 与 “塑形”。鞣制后的皮毛要柔软如生前,既不能过硬失去质感,也不能过软难以定型。唐英展示了一块鞣制好的金钱豹皮毛,用手抚摸时,毛发会顺着触感方向倒伏,如同活物一般。而塑形时,师傅们需要对着动物生前的照片反复比对,甚至观察同类活物的动作习性 —— 为了制作一只站立的丹顶鹤,唐英曾在动物园连续观察三个月,记录下鹤的颈脖在不同状态下的弯曲弧度。

三、标本的意义:不止于 “好看” 的生命教材

在唐氏传人看来,标本的价值远不止于观赏。福州自然博物馆里,唐氏制作的 “闽江流域生态链” 系列标本堪称 “活的教科书”:从江面的中华鲟,到岸边的獐子,再到林间的黄腹角雉,每一件标本都标注着它们的生活习性与濒危状况。讲解员说:“很多孩子通过这些标本第一次知道,原来福建曾有这么多神奇的动物,也第一次明白‘保护它们’不是一句空话。”

唐英近年来常走进校园,带着半成品标本给学生们上课。当孩子们看到一只红隼的翅膀展开后,羽毛的排列竟如 “天然的空气动力学模型” 时,眼中闪烁的好奇让她更加坚定了传承的意义。“标本是跨越生死的桥梁,” 她说,“它让我们能近距离观察生命的奇迹 —— 蝴蝶翅膀上的鳞片如何组成伪装色,猫头鹰的耳朵为何不对称却能精准定位猎物,这些细节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冲击力。”

如今,唐氏技艺也在与时俱进。年轻一代传人开始运用 3D 扫描技术辅助测量动物体型,用环保防腐剂替代传统药材,但核心的 “神韵还原” 始终未变。唐英的儿子唐宇正在尝试用标本讲述更动人的故事:他制作的 “受伤的穿山甲” 标本,特意保留了前爪的伤痕,并搭配文字说明 “它们因鳞片而被猎杀,却用前爪挖洞保护森林”,在展览中引发了大量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讨论。

四、非遗的新生:让老手艺对话现代社会

入选非遗后,唐氏标本制作技艺迎来了新的生机。工作室开设了 “标本制作体验课”,让普通人近距离感受这门手艺的魅力 —— 参与者可以在师傅指导下,为一只蝴蝶标本整理翅膀,体验 “与自然对话” 的过程。唐英还与高校合作,开办 “动物标本与生态保护” 讲座,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背后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但传承的挑战依然存在。学习唐氏技艺需要 “十年磨一剑”,既要懂动物学、解剖学,又要具备绘画、雕塑等艺术功底,年轻人大都难以坚持。为此,唐英整理出《唐氏标本制作技艺规范》,将 36 道工序拆解成可量化的标准,同时保留 “神韵捕捉” 的核心心法,希望能让更多人入门。

在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唐春营绘制的《百兽图》,画中每种动物都标注着 “制作要诀”。唐英说,祖父曾告诉他:“做标本的人,要有一颗敬畏生命的心。我们留下的不是动物的躯壳,而是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 当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那只雪豹标本的眼睛上,仿佛有光在瞳孔中流转 —— 这或许就是唐氏技艺最动人的地方:它让逝去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 “活着”,提醒着我们与自然万物的血脉相连。

为您推荐